2018年6月27日《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稱為“新大氣十條”)出臺, “新大氣十條”是“大氣十條”的延續,相比于原“大氣十條”,“新大氣十條”主要在廣度、深度、力度三個方面體現出新的特征要求。
廣度上,重點治理區域范圍更加精準,因為珠三角地區在原“大氣十條”中實現了穩定達標,所以這次去掉珠三角地區,近幾年汾渭平原污染嚴重,所以增加了汾渭平原,京津冀地區改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范圍更加精準,針對性更強。大氣治理范圍,增加了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考核指標,考核范圍也進一步擴大。
深度上,由原來的“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變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綠色發展”,更加注重生態環境治理效果。優化產業結構是為了綠色發展,同時各項指標都設定了具體目標,各種治理要求體現出源頭控制、生態治理的理念,更加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觀。
力度上,環保督察更加嚴格,執法力度前所未有,督察更加全面。除完善數據監測體系外,還要建立長效的考核機制,建立排查、交辦、核查、約談、專項督察“五步法”監管機制,更加明確了地方政府是環境質量改善的責任主體。
“新大氣十條”是落實《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稱為“生態環境十條”)的具體行動,表明國家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決心,表明國家對綠色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信念。
督察不斷,生態環境問責考核更加嚴格。
第一輪環保督察已經取得顯著成效,共問責黨政領導干部1.8萬多人,收到群眾環境舉報13.5萬件,直接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8萬多個。首輪中央環保督察,讓地方政府、產業界等意識到,生態環境治理是黨和國家的“底線”。2018年5月30日,第一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啟動,污染反復、環境反彈等現象大有存在。截至6月25日,6個督察組共收到群眾舉報29245件,受理有效舉報24246件,經梳理合并重復舉報,累計向被督察地方轉辦交辦23087件;各被督察地方完成查處12409件,其中立案處罰2579家,罰款25096萬元;立案偵查208件,拘留235人;約談1065人,問責1939人。
環保督察的問責考核更加精準,生態環境出問題,首先問責省市縣委一把手。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生態環境十條”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黨政同責,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及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至少每季度研究一次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其他有關領導成員在職責范圍內承擔相應責任。如2018年3月,督察發現,山西省晉城市的高平市、澤州縣,山東省的鄆城縣以及河南省的杞縣問題數量較多,工作落實不力。對此,生態環境部致函山西、山東以有河南省政府,要求對上述地方政府有關責任人實施量化問責。第一輪環保督察“回頭看”在寧夏自治區督查中,曾經在2016年督查中被舉報過氨氣污染問題的天元錳業弄虛作假、屢教不改,省發改委被點名批評,常務副市長遭撤職。這種事情已不是少數。我們黨對生態環境治理的決心,顯而易見。
水專項督查,環境管理體系逐漸完善。
目前國家針對不同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督查行動。隨著“水十條”環境管理體系逐漸完善推進,國家開展了水專項督察,習總書記在“生態環境十條”中強調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中提到的五個治水領域中目前已在兩個領域開展了督查,在前期的水專項治理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還存在很多問題:在第一輪“全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督查涉及到的212個地級市,截至到5月22日,所有城市資料審核工作已全部完成。5月初,“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環境保護專項行動”啟動,首批10個督查組對8省(自治區、直轄市)的20個城市進行現場督查,從已公開的信息來看,督查組對于不作為的地方政府并沒有“手軟”。預計今后將陸續啟動“長江保護修復專項行動”、“渤海綜合治理專項行動”以及“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專項行動”的督查。
此外,新啟動的“2018-2019年藍天保衛戰重點區域強化督查”的行動是對一階段大氣污染防治成效的鞏固,主要針對“2+26”城市進行追蹤督查、徹底清查。第一輪強化督查中共發現涉氣環境問題2690個,目前正在責令整改中。
隨著“新大氣十條”的發布和推進,環保督察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地方政府官員的“烏紗帽”和生態環境治理的效果綁在了一起,所以治理好生態環境成為地方政府的唯一選擇。面對各種專項督查,企業也面臨著生死存亡的抉擇。強環境管理時代的到來,推動著生態環境治理真需求在不斷釋放,這種需求的釋放不再是單點的達標排放為核心,而是以效果為核心的需求的釋放,這對治理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已經進入攻堅克難的階段,現在留下的都是難啃的骨頭,如大量的黑臭水體、農村環境、地下水污染、VOCs治理等問題還很突出,需要的不僅是技術的創新,還需要產業系統化供給能力的升級、模式的創新。環境企業應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期,以需求為導向,以“兩山論”為指導進行系統服務能力的轉型和升級。
四、環境需求的效果要求,促使供給走向系統化
堅持黨的初心,一切從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隨著人們群眾對生態文明認知的不斷提升,對生態環境的需求不斷提升,環境產業伴隨著最廣大人們群眾需求的不斷提升而發展。如近幾年來備受關注的霧霾防治、黑臭水體、農村環境治理、垃圾分類、廁所革命等。環境產業已經不僅僅局限在“點”、“面”的治理,而是與社會、經濟、人民利益緊緊聯系在一起的整體化、系統化的服務,是以效果為導向的系統質量的提升,是將以前看是不關聯的一些“點”的問題強關聯起來,以客戶為導向,提供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對水的治理,是以整條河、整個流域為效果導向的綜合治理,如黑臭水體的治理,公開資料顯示,部分上報“已完工”的水體,整治效果并未達到要求,有的“黑臭現象沒有消除”,其原因就是沒有進行頂層設計、系統化治理;對大氣的治理是對整個氣候帶的治理,如“2+26”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是針對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的綜合整治。采取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是以整個氣候帶為單位的系統化治理。這種治理模式體現的是一定區域能量流、價值流、物質流的系統化,即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化。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