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加快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實現穿村公路和村內主干道路硬化全覆蓋,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為農村群眾出行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條件。到2020年,全省農村基本實現村內道路“戶戶通”。實施城鄉供水水質提升工程,加快推進城鎮供水管網向農村延伸,逐步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源、同質。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開展美麗庭院創建活動。推進村莊綠化亮化,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在村莊主要街道兩側,文化廣場、學校、村民中心等重要場所安裝照明設施。穩妥推進農村地區清潔供暖,在繼續鼓勵實施“電代煤”“氣代煤”的同時,推廣生物質燃料。2018年底實現縣域農村清潔供暖規劃全覆蓋,農村幼兒園、中小學、衛生室、養老院、便民服務中心等公共場所和農村新型社區實現冬季清潔供暖。到2020年,農村自來水普及率穩定在95%以上,集中供水率達到85%以上;農村50%以上庭院建成美麗庭院,10%的庭院建成精品庭院,全省鄉村綠化覆蓋率達到30%,30%以上的村莊建成美麗鄉村。到2022年,40%以上的村莊建成美麗鄉村,培育2000個特色風貌示范村,全省75%以上的村莊實現冬季清潔供暖。
五是實施“美麗村居”建設。學習浙江、貴州等省特色民居經驗做法,開展田園建筑示范,引導建筑師下鄉開展農房設計指導,打造特色鄉村風貌。到2020年,形成一批體現地域特色的傳統民居,建設一批富有鄉村氣息的田園建筑,培養一批傳承古法技藝的鄉村建筑工匠。挖掘傳承傳統文化,加大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編制村莊保護發展規劃,加強對古居、古街、古井、古樹、古橋、匾額等歷史文化要素的保護利用,注重注入旅游元素,發展鄉村旅游。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劃定全省鄉村風貌分區、特色風貌帶、田園建筑示范點,編制鄉村風貌建設技術導則,保護山水田園景觀,整治美化公共空間,發展體現地域特點、民族特色和時代特征的鄉村建筑。
六是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明確運行資金來源,穩定運行隊伍,建立日常管理制度,初步構建起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農村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以利用促保護,鼓勵采取市場化運作手段,支持環保設備生產企業、第三方環保服務公司、旅游開發公司等市場主體,通過“認養、托管、建養一體”等模式開展后期管護,有條件的農村新型社區及經濟強村,可以探索建立物業公司。探索建立“建設運營一體、區域連片治理”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運行模式,以縣為單位劃分片區,項目統一打包,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提倡相鄰村莊聯合建設基礎設施,實現區域統籌、共建共享。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保障設施可持續運轉。完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垃圾污水治理農戶付費制度,健全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
(二)加快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以綠色發展為導向,推進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產業模式生態化,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重點實施7項工程:
一是實施農業節水工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堅持以水定發展、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結構的原則,合理明晰農業水權,大力推廣噴灌、微灌、管道輸水等先進節水灌溉技術,不斷構建完善有利于農業節水的政策、工程、技術、管理、機制體系。繼續開展高效節水灌溉示范縣創建,打造一批設施先進、管理科學、服務到位、運行良好的示范縣,引領所在區域乃至全省高效節水灌溉發展。堅持政策引導、政府扶持、市場機制共同發力,鼓勵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民用水戶協會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項目法人開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與管理。到2020年,全省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5800萬畝以上,占灌溉面積的比例提高到65%以上。到2022年,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6以上。
二是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
1.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項目。繼續選擇部分生豬、奶牛等養殖重點縣,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造完善糞污收集、處理、利用等整套糞污處理設施,探索建立“企業主體、政府推動、市場運作、保險聯動”的病死畜禽專業無害化處理廠和收集體系運行模式。促進農牧結合,大力推廣畜禽糞便自然發酵、直接還田,好氧發酵、有機肥生產,沼氣生產、渣液還田等資源化利用技術。到2022年,全省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培育建設一批以畜禽糞便為原料的有機肥生產主體。
2.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依托國家和省秸稈綜合利用項目,以秸稈肥料化、飼料化、基料化等利用為主導,以燃料化、原料化利用為輔助,大力推進秸稈還田和秸稈養畜,在商品有機肥加工、秸稈養殖食用菌、生物質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領域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探索建立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構建秸稈綜合利用長效機制。到2022年,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3.地膜污染防治項目。按照我省不同作物覆膜面積和種植區域分布,選擇花生、棉花、馬鈴薯、大蒜等地膜覆蓋作物,建立標準地膜污染防治示范區、全生物可控降解地膜試驗示范區,開展地膜污染防治工程。在蘋果主產區建立反光膜污染防治示范區,示范應用加厚反光膜、反光布。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站,購置配備相應的專業化回收機械。積極推動探索地膜生產企業責任延伸制度,由地膜生產企業統一供膜、統一回收、統一綜合利用。
三是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行動。在糧食、果品、蔬菜優勢產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術措施,減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利用率。大力推廣小麥、玉米種肥同播、機械深施等技術,積極推廣寬行作物追肥機械串施。在設施蔬菜、果樹等經濟作物上廣泛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技術模式,在濱海鹽堿旱作農業區探索水肥一體化示范模式。到2022年,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穩定在90%以上。依托病蟲測報體系,建設一批自動化、智能化田間監測網點,提高監測預警的時效性和準確性。抓好劇毒高毒農藥的全程監管,擴大高效低毒生物農藥補貼項目實施范圍,加快高效低毒農藥品種的篩選、登記和推廣應用。深入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推廣大型施藥器械和航空植保機械,提高農藥利用率。規范植保專業化服務組織建設,完善管理、運行機制,提高市場化服務水平,擴大統防統治作業覆蓋面積。依托園藝作物標準園、“三品一標”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綠色防控示范區。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建設農企合作共建示范基地。到2022年,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