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多措并舉,打贏脫貧攻堅戰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大力開展精細精準精微的“繡花”式扶貧,確保如期實現脫貧目標,與全國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5.精準培育富民產業。堅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精準確定產業扶貧目標和項目,積極發揮金融扶貧的作用,著力培育能帶動貧困群眾可持續致富的經濟實體和特色產業,確保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為穩定脫貧致富提供堅實支撐。(牽頭單位:市扶貧辦、市農牧局、市林業局;責任單位: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務局、市政府金融辦、人行武威中心支行、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16.扎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在群眾自愿的前提下,對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缺乏穩定脫貧條件的農牧民應搬盡搬,統籌搞好移民區小康住宅規劃建設、富民產業培育、社會保障、管理服務和遷出地生態恢復,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對移民安置區按新農村社區規劃建設,對留居山區的農戶統一規劃、收縮居住,引導改變生產方式,促進生態恢復。創新和強化移民區社會管理服務,保障移民群眾安居樂業。(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扶貧辦、市統計局、市農牧局、市林業局、市國土局、市規劃局、市建設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17.夯實穩定脫貧基礎。全面實施貧困村整體提升工程,加快解決移民區和貧困村通路、通車、供水、寬帶網絡覆蓋等問題,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達標建設,切實改善生產生活基本條件。加大教育脫貧、健康脫貧力度,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牽頭單位:市扶貧辦;責任單位:市交通局、市水務局、市工信委、市建設局、市文廣局、市教育局、市衛計委、市民政局、市體育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18.完善脫貧管理機制。堅持“脫貧即出、返貧納入”原則,加強貧困人口動態管理,嚴格執行國家和省上相關政策,嚴格監管扶貧項目和資金,嚴格考核評估和督查巡查,堅決杜絕弄虛作假、“數字脫貧”和“被脫貧”,做到脫貧工作務實、脫貧過程扎實、脫貧結果真實。(牽頭單位:市扶貧辦、市監察局、市審計局、市統計局,各縣區政府)
五、轉型創新,著力構建生態工業體系
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實現企業效益明顯提升,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高,信息化運用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19.全力支持傳統工業改造提升和轉型升級。引導支持企業實施創新驅動,通過技術改造、產品研發、管理創新等方式,延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改造提升“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積極推動綠色循環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綠色制造,推廣使用節能、節水、減排等工藝,實現資源、技術和設備的高效利用。全面實施《中國制造2025武威市實施方案》,制定實施“互聯網+”協同制造行動計劃,加快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覆蓋滲透、集成運用和融合創新。(牽頭單位:市工信委;責任單位:市發改委、市科技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20.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按照市場主導、創新驅動、重點突出、引領發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現有產業基礎,加快產業發展配套設施建設,優化要素配置,強化專業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術進步快、經濟效益好、增長速度高、產業關聯度強的骨干企業,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生物制藥、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公共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水平和自主研發能力,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到2020年,將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生物和信息技術產業培育成先導產業,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委;責任單位:市科技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21.做實做優工業園區。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運行、循環化發展,進一步評估論證各類工業園區,明確功能和產業定位,優化布局結構,完善配套條件,提升承載能力。促進生產要素聚集和產業集群發展,使園區土地、基礎設施等產生最佳效益,切實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投入產出比,實現企業增稅、財政增收、就業增加。著力打造武威工業園區、武威黃羊工業園區等特色產業型園區,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型園區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引領產業結構升級、帶動區域經濟增長及加快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等方面的作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打造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動力引擎。到2020年,力爭建成國家級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4個,形成以商貿物流、新能源、高端制造、高新技術、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為主,生產配套服務業為輔的產業發展平臺。(牽頭單位:市工信委、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規劃局、市國土局、市水務局、市建設局、市商務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22.推動實體經濟振興發展。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展質量品牌提升行動,引導骨干企業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發揚“工匠精神”,提品質,創品牌。深入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協調落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進一步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正稅清費。加快電價市場化改革步伐,落實電價扶持政策,降低企業用能成本。重視做好招商引資和企業服務工作,全面推開“一站式”和“陽光式”服務。鼓勵國有資本投入民營經濟,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建立“親”“清”政商關系,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工信委、市質監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市財政局、市工商局、市國稅局、市地稅局、市招商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23.打造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市。按照“鞏固提升、示范推廣”的循環經濟總體發展思路,從企業、園區(產業)、社會三個層面,圍繞優化產業結構、推行清潔生產、推進節約降耗、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實施園區循環化改造、開展污染綜合治理,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等重點工作,著力構建循環型工業體系、提升循環型農業體系、健全循環型服務業體系,實施清潔生產推廣、園區循環化建設與改造、循環經濟新型產業、公共設施生態改造和生態環境治理改造等示范工程,建設成為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市,實現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牽頭單位:市發改委;責任單位:市環保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農牧局、武威供電公司,各縣區政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