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和監督
(一)健全權力運行監控機制。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消耗臭氧層物質非受控用途的建設項目核準行政許可,對原環境保護部涉及受控用途、非受控用途建設項目核準事項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印發《關于生產和使用消耗臭氧層物質建設項目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同時廢止原有9份相關文件。二是全面落實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網上審批。根據中央要求,從嚴從緊審批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嚴格限制新增審批量。
(二)完善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機制。截至2017年底,全國除西藏外所有地市級環保部門均已開通“12369”環保舉報管理平臺,縣級環保部門累計已開通1498家,實現了各地“12369”熱線、微信舉報、網上舉報統一辦理,“部-省-市-區縣”數據互聯互通。全年“12369”環保舉報管理平臺共接到群眾舉報618856件,其中,電話舉報409548件,微信舉報129423件,網上舉報79885件。
(三)全面推進政務公開。一是完善并嚴格執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印發貫徹落實《〈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實施細則》的方案,全面推進新形勢下政務公開工作。印發原環境保護部落實2017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實施方案,修訂政府信息主動公開基本目錄,大力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工作。二是進一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完成互聯網政務服務門戶改造,啟動原環境保護部政務服務綜合平臺“互聯網+政務服務”平臺建設項目,建設政務服務管理系統和政務服務業務辦理系統。建立網上審批數據資源庫,整合集成建設項目環評、新化學物質環境管理登記等行政審批系統,構建“一站式”辦事平臺。
(四)推進環境保護公眾參與。一是與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關于推進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的指導意見》,要求2017年底前,各省級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省會城市具備開放條件的環境監測設施對公眾開放;各省(區、市)省會城市選擇一座具備條件的城市污水處理設施、一座垃圾處理設施作為定期向公眾開放點;有條件的省份選擇一座危險廢物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設施作為定期向公眾開放點。二是聯合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全國第一批124家環保設施和城市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單位名單,印發《環境監測設施向公眾開放工作指南(試行)》等四類設施工作指南,要求各類設施單位按指南要求,至少每兩個月開展一次開放活動。
七、健全依法化解糾紛機制
(一)加強環境行政復議與應訴。全年依法辦理行政復議案件95件,行政應訴案件55件。對影響重大的案件開展實地調查、專家論證、集體商議,提高辦案質量。通過行政復議工作,向有關部門和地方提出改進意見和建議,促進規范執法和依法履責,保障群眾合法環境權益。積極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行政應訴工作的意見》,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妥善做好行政應訴各項工作。
(二)完善環境信訪工作制度。一是依照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問題。認真執行《關于改革環境信訪工作制度依照法定途徑分類處理信訪問題的意見》和《環保領域信訪問題法定途徑清單》,指導全國31個省級環保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法定途徑分類處理的意見和清單,依法將符合條件的信訪事項導入行政處罰、復議或者訴訟等法定途徑。二是加強環境信訪法治化建設。印發《環境信訪法治化建設實施方案》,明確加強環境信訪法治宣傳、完善落實環境信訪規章制度、依法分類處理群眾訴求、多措并舉化解矛盾糾紛、依法規范環境信訪管理等五項主要任務,提出堅持和加強黨對信訪工作的領導、督促落實環境信訪法治化建設工作責任制、強化督查督辦和激勵約束、強化環境信訪法治化建設工作培訓指導等措施。
八、加強環境法治宣傳教育
(一)加大環境法治教育培訓。在部系統干部初任培訓和任職培訓、地市級和縣級環保局長崗位培訓、全國黨政領導干部環境法治教育培訓、全國環境法制崗位培訓中,將環境法治和依法行政作為必修內容,安排《新修訂環保法律法規與依法行政》等相關課程,通過“集中面授+遠程教育”模式共計培訓3500余人。加強環保干部網絡教育平臺法治課程建設,在全國環保網絡學院中新增16個法治教育課件,在部干部選學網中新增34個法治教育課件。
(二)創新環境法治宣傳形式。一是根據原環境保護部例行新聞發布實施辦法,共召開12次例行新聞發布會,主動發布權威信息,回應社會關切,積極引導輿論。二是組織60家媒體赴京津冀及周邊6省(市)開展“打贏藍天保衛戰”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為大氣污染防治營造良好輿論氛圍。三是對華北地區大面積污水滲坑、有關環保督查影響經濟發展、舍弗勒緊急求助函事件、“氣荒”事件等輿情熱點,快速反應,積極應對,組織部屬環境報刊共撰寫30余篇評論文章,對“環保沖擊實體經濟”和“煤改氣導致氣荒”等謬論給予強力回擊。四是原環境保護部官方微博微信先后開設 “中央環保督察”“打贏藍天保衛戰”“秋冬季攻堅行動”等欄目,密集發布權威環境信息,及時公開中央環保督察以及各地督查組環保督查的執法情況。每個月通過官方微博微信向社會通報環境保護法配套辦法執行情況,有效推動環境保護法宣傳工作。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