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1.作為系統啟動時的污泥培養,進水濃度先濃后淡是不對的。
2.既然是試運行的啟動階段,你不必太在意出水是否超標,可加快逐漸提高濃度。
3.特別是生物池比較大,填料比較多的生物系統,降低進水濃度,會導致食微比大大低于正常值,自然水解池不易掛膜了。
(六) "最近出水水質變差,SS明顯變大,應該從什么方面考慮它的原因?
答:
1.SS明顯變大,原因實在太多了,短時間的變化,可能與負荷過大有關。長期的,周期性的變化,則可能與絲狀菌膨脹或者污泥老化有關。
2.還請檢查控制參數及進水成分變化情況。做出判斷和處理方法
3.污泥齡、食微比、進水水質、前段物化處理效果、絲狀菌檢查等是重要的考察方法。
(七) 生活污水處理,如果突發性地出現很多油(油成分不明確,可能是柴油,也可能是汽油或其它),請問怎樣去應付?這油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地影響?
答:
1.我不知道你廠的設施有無除油的設備。如果沒有,排放水中石油類可能會超標。
2.作為烴類物質,應該也可以被微生物所降解,只是時間會長一些,可以的話我建議你可以在曝氣池出口加設一出水擋板。由此,上部浮油可停留在曝氣池中,在長時間生物氧化下也可被降解。但是,如果長期連續有大量含油廢水進來,您可能要添加除油設備了。
問:油類現象明顯時大概有20多mg/l,不是所有的油都可以被微生物降解的吧?一點影響都沒有嗎?我們曝氣池出口處有曝氣,設擋板應該不可行。
答:
1.油類的降解是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的,當然,作為我們處理來講,油類被初步降解后,被微生物吸附,排泥時排除,同樣是去除了油類物質。
2.曝氣池出口有在曝氣,可以將出口處的曝氣關小或關掉就行了,后段曝氣太多也不利于微生物沉降的。如此可以設置擋板啦。
(八) "我想問問這個污泥齡是怎樣確定的?又是怎樣用來控制的?究竟用排泥量確定它還是它來確定排泥量?絲狀菌應該不是問題的關鍵,是不是污泥濃度過大呢?大約在1000左右,或以下,進水BOD=50左右,這個污泥濃度合適嗎?望賜教!謝謝!"
答:
1.污泥齡:是活性污泥在曝氣池中的停留時間,他是控制污泥是否老化的關鍵控制參數,是相當重要的控制參數,此參數不加以控制很難保證生物系統正常運轉。
2.計算公式:(MLSS*曝氣池有效容積)/(24小時*每小時排泥流量*MLSS回流)
3.此參數用來控制排泥量的。
4.首先通過運行,摸索出自己水廠的合理污泥齡控制值,此時即可指導排泥了。我的經驗是超過30天,污泥就有可能老化了,當然各廠具體運行情況是不一樣的。需要自己總結和摸索。任何現成的參數,也只是參考而已。
5.污泥濃度大不大,檢查食微比吧,不要小于0.1!單看,MLSS=1000,BOD5=50,你的污泥濃度是高了。
(九) 二沉池有時出現跑泥現象是什么原因?
答:我想出現二沉池跑泥的原因是很多的。
1.生物系統處理負荷(水量和濃度)變大,可以出現跑泥,多為水量增加后,二沉池的停留時間就縮短了,活性污泥來不及沉降就流出了二沉池,由此產生跑泥。同時,進水濃度增高,會導致活性污泥活性增強,不利沉降。出水混濁而帶有跑泥現象。
2.過于低負荷運行,污泥老化后,微生物自身氧化,解絮。同樣會產生跑泥。
3.絲狀菌膨脹,污泥來不及沉降也會產生跑泥現象。
4.另外,氣溫低、曝氣過度、PH變化過大、有毒及惰性物質進入生物系統等等,也會產生跑泥。
5.我想,掌握這些原因,還得自己在實踐中反復體會,才能靈活準確的加以判斷。
6.當然。相關檢測方法也必不可少的。它是你判斷的依據。
(十) 想問問氧化溝每個廊道的MLSS應該是一樣的吧?
答:氧化溝各槽的污泥濃度是不一樣的,而且也沒有可比性。
問:如果BOD太低了應該采取什么措施?還有上次你說氧化溝各廊道的MLSS不一樣,我也想明白是因為有機物逐漸減少,是嗎?但我用MLSS儀測了一下各廊道,發現它們的值差不多,這是這么回事呢?
答:
1.我還是那句話吧,有多少有機物,就能產生多少微生物,因此,低BOD,就需要降低活性污泥濃度與之適應。刻意的提高污泥濃度,就會導致泥齡延長。而使污泥老化。
2.對于,低B/C比的廢水,應該盡量通過物化段或者水解酸化來提高,這樣微生物運行時就輕松了。
3.同時,加大生物污泥回流量來降低微生物在生物池中的停留時間,可以降低微生物老化程度。
4.氧化溝工藝,應該說受側池有沉淀功能的影響,其濃度應該高于中間池的濃度。
5.你用MLSS儀測量對比,也沒有太大必要的,因為,運行中有的廊道在沉淀,你如何測MLSS呢,而不同時間的測量值,我想也沒有對比性吧!
6.各廊道微生物是動態的發生著濃度的變化,處理階段不同以及進水的影響,各時間段濃度也有區別的。對于因有機物濃度降低而導致污泥濃度分布降低,我想在氧化溝這個池體容積內還不會有明顯的反應的 。
(十一) 1、在北方活性污泥法與接觸氧化法那種工藝對印染廢水更有效? 2、脫色在生化前好還是在生化后好?
答:
1.印染廢水應該是比較難處理的廢水。其污染物的分解需要較長的生物氧化和接觸時間。
2.顯色分子對活性污泥來說處理是有難度的,一般的微生物對顯色物質的去除大多是吸附后隨排泥而排出的。
3.脫色我覺得應在生化處理段前。剩下的不易去除的部分再通過生物吸附去除,應該比較好一點。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