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目標。
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強化政策引導、規范市場運作、激發市場潛能,促進產業產品高端化,企業經營綜合化,園區發展集群化,逐步建立起吸納就業能力強、技術裝備水平高、產品市場份額大的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體系,將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為全省中觀層面新增長點。力爭到2020年,全省規模以上節能環保產業產值達到4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10%左右。
三、發展重點
(一)節能技術裝備。
1.高效鍋爐技術裝備。加快研發高效低氮燃燒器、智能配風系統等高效清潔燃燒設備和波紋板式換熱器、螺紋管式換熱器等高效換熱設備;支持開發鍋爐系統能效在線診斷與專家咨詢系統、主輔機匹配優化技術等,不斷提高鍋爐自動調節和智能燃燒控制水平;推進高效環保的循環流化床、工業煤粉鍋爐及生物質成型燃料鍋爐等產業化。鼓勵鍋爐制造企業提供鍋爐及配套環保設施設計、生產、安裝、運行等一體化服務。
2.電機系統技術裝備。加強絕緣柵極型功率管、特種非晶電機和非晶電抗器等核心元器件的研發,加快特大功率高壓變頻、無功補償控制系統等核心技術以及冷軋硅鋼片、新型絕緣材料等關鍵材料的應用,推動高效風機水泵等機電裝備整體化設計,促進電機及拖動系統與電力電子技術、現代信息控制技術、計量測試技術相融合。加快稀土永磁無鐵芯電機等新型高效電機的研發示范。
3.能量系統優化技術裝備。加大系統優化技術研發和推廣力度,鼓勵先進節能技術、信息控制技術與傳統生產工藝的集成優化運用,加強流程工業系統節能。針對新增產能和具備條件的既有產能,以整合設計為突破口,形成貫通整個工業企業生產流程的綜合性節能工藝技術路線。
4.余能回收利用技術裝備。加強有機朗肯循環發電、吸收式換熱集中供熱、低濃度瓦斯發電等技術攻關,推動中低品位余熱余壓資源回收利用。加快爐渣、鋼坯和鋼材等余熱回收利用技術開發,推進固態余熱資源回收利用。探索余熱余壓利用新方式,鼓勵余熱溫差發電、新型相變儲熱材料、液態金屬余熱利用換熱器技術等研發。
5.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高效節能汽車、純電動汽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和客車,重點解決動力電池系統管理和電池組安全性、可靠性和輕量化以及在嚴寒環境條件下電池充放電性能等問題,加快電動汽車充電設施建設。加強節能環保技術和工藝創新設計,提升核心零部件(動力總成、整車控制、電動車核心部件等)的研發和制造能力,繼續加大對現有零部件產品輕量化優化設計力度。
6.綠色建材。鼓勵開發保溫、隔熱及防火性能良好、施工便利、使用壽命長的外墻保溫材料、低輻射鍍膜玻璃、斷橋隔熱門窗等,開發推廣結構與保溫裝飾一體化外墻板,引導高性能混凝土、高強鋼等建材的應用。支持發展環境友好型建筑涂料和膠黏劑,推廣應用高分子防水材料、密封材料和熱反射膜。
(二)環保技術裝備。
1.大氣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加快煙氣多污染物協同處理技術及其集成工藝、成套裝備與催化劑開發,攻克低氮燃燒和脫硝工藝氨逃逸控制、PM2.5和臭氧主要前體物聯合脫除、窯爐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技術,研發脫硫、脫硝、除塵、除汞副產物的回收利用技術。探索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控制方法,研發推廣吸附濃縮、低溫等離子體凈化、生物法脫臭、光氧化和光催化等末端治理及組合治理技術,推進吸附材料再生平臺示范建設。促進發動機、汽輪機等機內凈化、尾氣治理、蒸發排放控制等移動源環保升級以及柴油機(車)排放凈化。
2.水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加強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處理、水體富營養化控制、總磷達標排放等關鍵技術研發力度,著力突破藻毒素處理、飲用水消毒副產物去除等水安全保障技術。開展地下水污染溯源技術、修復材料及技術研究,開展工業廢水生物毒性、急性毒性等前瞻性技術研究,開發新型高效水處理材料及高效水處理生物菌劑。加快反滲透膜、納濾膜的推廣,提高膜生物反應器性能、降低成本。開展高效低耗生活污水處理與回用工藝、污泥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技術研發和示范。大力推行低成本、微動力的小型水處理技術和畜禽養殖面源污染控制技術,推動小城鎮和農村生活污水以及施工營地生產生活污水分散處理。
3.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裝備。增強土壤污染診斷水平,增強風險識別、污染物快速檢測、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阻隔等風險管控能力。突破功能材料(藥劑)、土壤調理劑和修復藥劑的技術和成本瓶頸。加快實現原位修復專用工程設備國產化。加強生命科學技術在土壤修復領域的技術儲備。提升農田土壤重金屬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快速檢測修復技術水平以及污染場地風險評價數值模擬技術水平。
4.城鎮生活垃圾和危險廢物處理處置技術裝備。提高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濃縮滲濾液、填埋氣利用技術水平,加快村鎮低成本小型垃圾處理成套設備開發示范。著力突破重金屬廢物、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綜合整治工作,推動與我省危險廢物基本特征相適應的利用處置技術研發,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過程的風險控制水平,促進危險廢物高效焚燒裝備產業化,提升危險廢物環境管理的精細化、信息化水平。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