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發展要綠色化”,即現有經濟的各個行業在發展中都要把環境要求和資源消耗作為剛性約束,做到低污染甚至無污染,高效利用資源和能源,以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能源消耗增長和環境惡化脫鉤的目的。另一方面是“綠色創造發展”,要投資和恢復自然資本存量,即對包括森林、草原、濕地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修復和增長進行投資,同時加強對各類污染的治理。一切用于改善環境、治理污染及節約資源的投資,和自然資本的合理利用,又將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達到消除貧困和改善民生的社會經濟目標。
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性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期,正如十九大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們要在繼續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從經濟發展角度看,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進入了中高速增長的新時期,已經到了只有轉型升級才能持續增長的新階段。當前經濟發展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趨勢”。資源相對不足、環境容量有限,已成為我國國情的基本特征和發展的最大瓶頸制約。必須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嚴格環境要求,淘汰落后過剩產能,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由粗放型轉變為質量效益型。
從社會發展角度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良好環境質量的期盼更為迫切,對環境污染影響健康的反映也更加強烈。良好的、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是一條底線,也是一條紅線,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人民群眾對清新空氣、清澈水質、清潔環境等生態產品的需求越來越迫切,生態環境越來越珍貴。我們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方式,并從中創造新的增長點。環境保護已成為經濟增長、結構調整、民生改善的匯聚點,矛盾日益突出,任務極其艱巨。
如何解決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只有綠色發展。這也是突破資源環境瓶頸,促進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唯一選擇。怎么轉,要依靠體制機制的改革和科技進步。我們不能再依賴廉價的勞動力、便宜的土地及各類自然資源、嚴重環境污染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的增長,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是轉型升級最強大的動力。當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與智能制造的結合、與新能源的結合,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減少了環境汚染,同時推動了服務業的重大變革,使產業鏈和價值鏈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蓬勃興起,為綠色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中國綠色經濟市場潛力巨大。2016年全國節能、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三個行業產值已超過4.5萬億,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僅從環境保護來講,“十三五”期間規劃的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17萬億。其中,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實施,預計總投入達8.6萬億。2016年全國環保產業銷售收入約11500億元,較上一年增長20%。專家測算,為實現環保目標和碳排放達到峰值的國際承諾,一直到2030年中國每年的綠色投資將達3-4萬億人民幣。
當前,環境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環境狀況無論是大氣還是水環境都已進入改善的重要轉折點。雖然全面改善環境質量任重道遠,但前景令人鼓舞。環境治理力度加大,為環保技術研發、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搭建了非常好的大舞臺,環保產業迎來了黃金時代。
促進綠色發展,振興環保產業
如何促進綠色發展,振興環保產業,下面談談需要重點抓好的幾個方面:
(一)轉變觀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1、對環境與經濟關系的認識要有根本轉變。過去認為環境問題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由此把其看作是經濟大系統的一部分。實際上經濟發展,包括人類社會生存發展,都應建立在環境與生態的承載力之上。經濟系統應看作是環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還其本來面貌。一位市委書記把他們關系形象地比喻為:生態似水,發展如舟。
2、正確理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人類是按照自然規律進化的產物。人類社會幾千年,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近百年的活動,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了人類生存和發展,而其未來變化的方向我們并不了解,存在巨大的生存風險。如何看待自然的價值,決定著人類對待大自然的態度。自然對人類絕不僅僅有使用價值。聯合國千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分為“供給服務、調節服務、文化服務、支持服務”四大類27項。據1997年國際研究估算,全球生態系統服務的總價值大約為30萬億美元/年。中國國內同期測算約為4萬億人民幣。要正確認識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價值體現,要把人類的道德關懷覆蓋到大自然的生物界。
3、正確認識什么是高質量的生活。追求幸福,希望享受高質量的生活是人的天性,物質消費是衡量生活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但絕不是最重要的指標。簡約而有利于健康、親近自然的生活方式、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諧的社會氛圍,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因素。“我們無需擁有太多,便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切莫等擁有一切后而無暇享受生活。”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