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累計投入74.1億元,近三年新安江流域補償項目公示

時間:2017-10-31 09:04

來源:中國水網

作者:程云

評論(

導讀: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這不禁令人聯想到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安徽與浙江聯手打造的新安江流域。

10月24日,十九大勝利閉幕,習近平總書記所做的報告依然縈繞在耳邊。報告提出的“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不禁令人聯想到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試點——安徽與浙江聯手打造的新安江流域。(詳情參考: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拒絕180個污染項目,設20億綠色發展基金)

首輪試點已收官,新一輪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開啟

2011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正式啟動,首輪試點現已收官。首輪試點期限內,補償資金額度為每年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出資3億元,安徽、浙江兩省分別出資1億元,年度水質達到考核標準(P≤1),浙江撥付給安徽1億元;水質達不到考核標準(P>1),安徽撥付給浙江1億元;不論上述何種情況,中央財政3億元全部撥付給安徽省。

重新審視首輪試點,1.0時代的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雖取得顯著成績,水質總體為優,水環境質量穩中趨好,跨省考核斷面達到環境質量II類水質標準,但是依然面臨著協調困難、補償方式單一、多元化補償方式尚未形成、P值(詳見附件解釋)得核算標準不夠完善等諸多困惑和問題。

正如新安江流域生態建設保護局局長聶偉平所言,“生態補償資金對保護與發展起到了較大激勵作用,但就黃山市而言,有負重前行之感,自身有限的財力,難以滿足流域生態保護的長期需要。而且流域水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呈現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稍一松懈,水質就可能反復”。

推動新安江流域治理勢必是一場攻堅戰,為此2015年,皖浙兩省再次簽訂新一輪《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與首輪試點相比,中央財政每年安排補償資金3億元不變,皖浙兩省每年各安排補償資金2億元,各新增1億元,目的實現環境同治、成本共擔,效益共享。

圍繞十個全覆蓋,近三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項目投入累計74.1億元

從安徽省財政廳下發的近三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項目可知,僅2015-2016年,省財政廳就對新安江流域17個項目進行投資,總投資額高達71.9億元,其中融資項目占據絕大多數,總投資57.8億元,生態環保項目投資約14.1億元。

1.jpg

2.jpg

3.jpg

2016年年底,安徽省財政廳再次提前下達2017年新安江流域省級補助資金通知,給予黃山市2億元(含新安江流域綜合治理國家開發銀行貸款貼息2000萬元),績溪縣2000萬元,資金專項用于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有關支出。 包含2015-2016年17個項目總投資71.9億元,近三年新安江流域省級補助資金累計投入74.1億元。

在新一輪生態補償工作中,巨額資金投入將圍繞十個全覆蓋,包括:村級保潔、河面打撈、農藥集中配送、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網箱退養鞏固提升、重點河道綜合治理、采砂洗砂治理、重要支流水草治理、增殖放流、沿河服務行業污水處理;同時強力推進月潭水庫建設、生態保護脫貧工程、生態農業建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轉型升級、城鎮污水處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生態林業建設、重點區域環境整治、籌辦黃山水論壇十大項目,以確保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和穩定。

附:2015-2016年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項目擬補助公示表

4.jpg

號外!號外!號外!11月10-12日,安徽黃山,以“保護綠水青山,共享綠色發展”為主題的“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上,邀請到國家領導人、部委領導、權威專家、領軍企業、金融機構等嘉賓,共同見證黃山市“生態+”項目集中簽約暨項目路演活動,屆時將有一批有關綠色發展的項目訂單集中簽約。并且商討長江經濟帶環境保護優先,跨流域生態補償以及綠色發展長期規劃等熱點話題,報名參與論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報名參加2017首屆新安江綠色發展論壇,請點擊“專題報名”鏈接

或者請聯系:劉女士 電話:15852685296;0559-2588031

編輯:徐冰冰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