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跨界區域聯動機制。深入實施珠三角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和廣佛肇環境保護一體化規劃,深入開展粵桂肇慶跨界區域環境合作,完善區域環境安全應急聯動機制。完善區域環境安全應急處理組織領導體系,建立健全政府領導、部門分工合作、社會各界聯合互動的突發環境安全事故應急啟動、協調聯動和快速處理機制,建立跨區域處置突發環境事件聯合指揮部和聯動協調小組。共同制定針對不同風險源的突發環境事件聯合行動應急預案,以控制污染事故、維護環境安全為中心,建立區域突發環境事件預警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環境應急處置的聯動。
(二)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將環保產業培育發展為肇慶的主導產業
1.優化產業結構和布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加大對環保產業重點領域的投資力度,以環保裝備制造、環保產品生產、環保服務和資源循環利用等重點領域為發展導向,扶持其投資、研發及生產,引導和推動處于產業鏈中附加值較高環節的產品生產和服務,進一步完善產業結構。
進一步優化全市環保產業空間布局,逐步打造形成“一核三區”的環保產業區域發展總體布局,促進環保產業區域協調、持續健康發展。
2.培育特色產業基地,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立足現有環保產業集聚基礎,著力打造一批規模經濟效益顯著、專業特色鮮明、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環保產業基地,力爭逐步形成一批環保產業集群。重點打造啟迪環??萍汲牵ㄕ貞c)、中丹環保產業園、粵桂合作特別試驗區(環保裝備基地)等重點產業基地,加快環保產業園區和基地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環保產業體系,引導和帶動關聯企業進駐,提高產業集中度,擴大產業集聚效應,堅持“壯大現有的,培育本土的,引進外來的”工作思路,培育扶持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經濟實力強、拉動能力大、輻射范圍廣、市場競爭能力強的環保龍頭企業和骨干企業,以成為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主力軍。
3.培育骨干企業,積極探索發展模式。
發揮骨干企業和名牌效應的帶動作用,繼續做大做強現有骨干企業,壯大中小型企業,在重點領域培育具有市場開拓能力的龍頭企業,以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形成龍頭企業帶動中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服務于龍頭企業的發展格局。同時,積極推進環保投資社會化、產權多元化、運營市場化的環保產業發展體系建設,積極探索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的成功模式。
2018年起逐步建立環保產業重點龍頭骨干培育企業名錄(包括在建、新建的重大項目),重點扶持全市年主菅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企業、在行業中居于領先地位的“專精特新”優勢企業和一批技術含量高、成長速度快、發展前景好的成長型環保產業龍頭骨干企業。推動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結構優化,積極引導龍頭骨干企業創建總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產業聯盟主導型、掌握核心技術型的“六型企業”,進一步提高企業綜合競爭力。支持企業重點項目建設,特別在企業創業初期資金不足、擴大規模用地缺乏、融資較難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借助肇慶新區平臺促進全市環保產業龍頭骨干企業發展,以啟迪環??萍汲牵ㄕ貞c)、中丹環保產業園為截體,加快引入桑德環境、啟迪水務、清華陽光、博天等一批環保知名企業進駐。到2020年實現肇慶市環保產業超百億元企業零的突破。
4.加強人才引進,壯大環保領域技術隊伍。
引進和吸納產業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尤其要重點引進和培養環保專業技術人員,逐步提高環保專業技術人員的數量及其在環保領域從業人員中的比例,構筑人才高地。引進環保高級技術人才和高級管理人才,形成多層次人才隊伍,為環保產業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務和支撐。
貫徹落實國家有關人才發展戰略,落實制造業“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深入實施廣東省“珠江人才計劃”、“揚帆計劃”、“廣東特支計劃”等國家及區域重大人才計劃,依托各地產業園區、基地中心,組織開展海外專家南粵行、海外人才招聘推介洽談會等活動,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領軍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積極引進“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特聘專家創新創業人才項目”等。到2020年環保類創新創業團隊與領軍人才達到10個(名)以上。
2.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建設產業創新體系。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鼓勵節能環保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立工程研究中心與實驗室,支持企業牽頭承擔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級、省級科技計劃項目。建設由上、中、下游節點組成的垂直創新鏈,由具有相關業務和互補業務的節點組成的水平創新鏈。創建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增強基礎創新能力和系統創新能力。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成果評價和產業化項目篩選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知識產權投融資機制建設。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開放共享各類科技資源,培育一批集研發、孵化、制造于一體的國內外領先公共服務機構,提升節能環保產業技術配套服務能力和水平。
鼓勵和支持企業與有關高等院校、職業學校合作,與國內優秀高等院校開展高水平節能環保學科建設。支持龍頭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建設節能環保領域國家、省市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大力推進肇慶市節能環保領域創新載體建設。到2020年建成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以上。
3.完善政策法規,優化發展環境。
為優化環保產業內部發展環境,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應加強和完善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法規,規范市場秩序和外部環境,形成促進環保產業快速健康發展系統的、科學的、有效的政策法規體系。
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完善肇慶市環保產業行業規范、準入標準等相關制度,加強產品質量監督,擴大環保標識范圍,強化標準標識監督管理,促進公平競爭、有序競爭,為環保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4.加快實施重點工程,拉動產業市場需求。
圍繞實現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加快實施環境綜合治理和環保產業重點工程,形成對環保產業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動,帶動產業快速發展。重點圍繞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等領域環保需求,挖掘應用潛力,引導和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環保產業,拉動環保產業市場的有效需求和持續發展。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