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東省濟寧市印發了濟寧市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規劃提出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以確保環境安全為底線,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以促進科學發展為要務,積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提升治理能力為基礎,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0年,重點河流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環境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50%左右,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生態破壞得到有效遏制,退化濕地修復取得積極進展,南四湖生態功能逐步提升等,全文如下:
“十三五”時期既是我市改善環境質量的攻堅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為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落實省委、省政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環境保護決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關于建設現代濟寧、品質濟寧、美麗濟寧、文化濟寧、幸福濟寧的工作要求,順應全市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質量的迫切需求,按照《山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濟寧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要求,編制本規劃。
一、“十二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進展
“十二五”期間,全市環保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緊緊圍繞“改善環境質量、確保環境安全、服務科學發展”三條主線,強力推進“治氣”“迎淮”等重點工作,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二)環境安全防控能力逐步加強。
(三)科學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二、“十三五”面臨的形勢和挑戰
“十三五”時期是濟寧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階段,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法治建設的重要時期,生態環境保護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依然嚴峻。
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為環境保護工作融入經濟社會建設各方面帶來契機;黨中央、國務院在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打破了簡單把發展與保護對立起來的思維束縛;大氣(氣十條)、水(水十條)、土壤(土十條)治理計劃已相繼出臺,體現了環境綜合治理的決心和力度;能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雙控”的新機制體現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決心;新《環境保護法》出臺和“兩高”司法解釋等進一步加大了違法責任追究和懲治力度。這些舉措將為濟寧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帶來難得機遇。
從本市層面看,一批事關濟寧全局的重大問題實現突破,西部經濟隆起帶建設、資源型城市轉型、行政區劃調整、曲阜優秀傳統文化示范區建設、全國生態建設與保護示范區等機遇持續放大、加速顯效,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開創新的歷史機遇。同時濟寧市作為煤炭資源型城市,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發展的中后期,與發達地區城市相比,是在較重的能源產業結構和較低的城市化水平下解決更為復雜的環境問題,加之地域自然氣候等客觀條件限制,全市環境保護工作點多面廣、環境質量改善難度大。
一是生態環境質量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改善環境質量工作首當其沖、倍受關注。
二是環境風險源密集且分布不合理,守住環境安全底線形勢嚴峻、任務艱巨。
三是綠色發展水平不高,以煤為主的產業和能源結構在短期內難以實現轉變,環境保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的具體實施路徑仍需深入探索實踐。。
四是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健全體制機制、強化能力和隊伍。
三、總體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總體思路
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以創建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為抓手,堅持改革創新和依法、科學治理,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以確保環境安全為底線,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以促進科學發展為要務,積極推動新舊動能轉換;以提升治理能力為基礎,加快推進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濟寧特色的資源型城市綠色發展典型模式,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魯西科學發展排頭城市、轉型發展先行城市、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示范城市、宜居宜業幸福城市“五個城市”建設夯實生態環境基礎。
(二)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
生態優先。
統籌兼顧。
(三)規劃目標
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南水北調沿線穩定達到國家調水水質要求,到2020年,重點河流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環境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50%左右,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生態破壞得到有效遏制,退化濕地修復取得積極進展,南四湖生態功能逐步提升。
環境安全得到切實保障。南水北調水質安全得到充分保障,重污染天氣應對能力進一步加強,河流、湖泊、灘涂等底泥重金屬污染、化工企業集聚區及周邊地下水污染、農村飲用水源保護等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控制。
環保優化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全市國土空間和生態格局更加優化,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下降,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完善,全面打造國家資源型城市生態轉型先行區。
(四)主要指標
1. 全市環境空氣質量比2013年改善50%左右。
2. 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62%。
3. 重點河流水質基本達到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劃要求,入湖河流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到III類標準。
4. 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實現100%。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