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推動城市廢棄物規范處理。逐步建立和完善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密閉運輸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體系,加強設施建設。推動建筑廢棄物、有機污泥、糞便、廢舊紡織品等城鄉低值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推進電力、鋼鐵、水泥等企業協同處理城市及產業廢棄物。支持餐廚廢棄物收集運輸、處理等先進技術、工藝、設備的研究、推廣和應用,逐步完善餐廚廢棄物分類投放、專業收集運輸、統一處置制度。(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城管執法局、市財政局,參加單位:市環保局、市民政局、市機關事務局等)
21.提升資源循環利用產業水平。依托省級“城市礦產”示范基地,開發、示范、推廣一批先進適用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技術和裝備,創新經營業態和回收方式。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推行“圈區化”管理和園區化經營,實現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對生產和生活領域的全覆蓋。推動廢鋼鐵、廢舊輪胎、廢塑料等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加強對列入國家再生資源綜合利用公告企業的監督管理,促進行業健康規范發展。在電器電子產品、汽車生產企業,推行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以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農業機械、礦采機械等產品再制造為重點,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工程,提升產業整體水平。推動再制造服務體系建設,鼓勵設立再制造車間或專業再制造公司,開展再制造專業技術服務。開展再制造產業示范企業建設,推進再制造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服務業發展局,參加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環保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等)
22.統籌推進各類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繼續推動粉煤灰、冶煉廢渣等固廢綜合利用,擴大綜合利用規模,探索高值利用途徑。加快研發赤泥、堿渣綜合利用技術,提升綜合利用水平。加快推進畜牧養殖大縣種養循環整縣推進試點,逐步擴大試點范圍,探索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以農作物秸稈、林業“三剩物”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畜禽糞便等農林廢棄物為重點,建立健全收儲運體系,推行先進的循環利用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規模化沼氣工程、生物質發電、秸稈綜合利用工程,實現農林廢棄物綜合利用的規模化、產業化、清潔化。到2020年,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達到76%以上,農村地區工業危險廢棄物無害化利用處理率達到100%,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環保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局、市畜牧獸醫局,參加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國土資源局、市林業局等)
23.推動互聯網與資源循環利用融合發展。支持再生資源回收企業運用“互聯網+”創新經營模式,發展智能化回收,優化逆向物流網點布局,鼓勵建設覆蓋城鄉、互聯互通、運轉順暢的物流回收體系。依托省循環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完善循環經濟信息共享體系,實現循環經濟信息的采集、發布以及政策引導、技術推廣、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網上審核、評價等服務。到2020年,完成市級循環經濟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形成集信息采集與報送、管理與決策、資訊與商務、統計與評價一體的循環經濟支持系統。(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參加單位:市科技局、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服務業發展局等)
六、大力實施節能減排工程
24.實施重點節能示范工程。實施燃煤鍋爐節能環保提升工程,推廣應用高效環保鍋爐,淘汰落后燃煤鍋爐,到“十三五”末,基本完成能效不達標的在用鍋爐節能改造。實施新能源推廣應用工程,突出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和地熱能四大領域,重點突破中高溫高效太陽能集熱、光熱發電、太陽能冷熱聯供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太陽能光熱工業化利用,加快智能電網建設。實施智慧節能應用示范工程,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及大數據管理等技術,開展重點用能單位能源在線監測,加強能源梯級利用,發揮能源消費監測、節能管理、節能服務等作用。實施高效照明產品推廣工程,加快高效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在市政領域建設一批示范工程。實施節能環保產業壯大工程,圍繞高效鍋爐、高效電機、高效配電變壓器、高效節能照明產品、資源綜合利用裝備產品、新能源運輸工具、大氣治理、水處理等重點領域,大力提升節能環保技術裝備水平,推進節能改造和節能技術產業化。實施循環經濟推廣示范工程,在工業、農業、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培育循環經濟示范單位,在各級開發園區培育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推廣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實施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牽頭單位: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參加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環保局、市質監局等)
25.實施主要大氣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工程。加強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有色等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鋼鐵行業所有燒結機(球團)配套建設脫硫、高效除塵設施,積極開展燒結機等煙氣脫硝示范。加強水泥廠和粉磨站顆粒物排放綜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水泥行業顆粒物無組織排放,落實水泥行業冬季錯峰生產要求。石化煉制行業催化裂化等排放大氣污染物的裝置要實施煙氣脫硫、脫硝設施改造。積極推廣玻璃行業工業窯爐采用天然氣、煤制氣等清潔能源。加快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生產工藝設備更新改造,配套建設污染物治理設施,確保污染物排放穩定達到《山東省區域性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等地方性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相應時段要求。實施“煤改氣”“煤改電”工程,擴大城市禁煤區范圍。實施石化、有機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工程,到2017年6月底,石化企業基本完成揮發性有機物治理;到2017年7月底,各縣(區)將轄區內全部石化企業清單、治污設施建設和達標排放情況向社會公布,并報市環保局備案;2017年10月底前,有機化工、工業涂裝、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企業必須配套揮發性有機物污染防治設施并確保穩定運行。2000個密封點以上的有機化工企業,參照《石化企業泄露檢測與修復工作指南》方法,完成首輪泄露檢測與修復工作。(牽頭單位:市環保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參加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國資委、市質監局等)
26.實施主要水污染物重點減排工程。加強城市、縣城和其他建制鎮生活污染減排設施建設。按照“城邊接管、就近聯建、鼓勵獨建”的原則,合理布局建制鎮污水處理設施。到2020年,全市新增污水處理能力14萬噸/日,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能力5.5萬噸/日,城市、縣城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5%、85%以上,所有重點鎮和南水北調沿線、小清河流域重點保護區內所有建制鎮實現“一鎮一廠”。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和改造,逐步實現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實施城鎮污水、工業園區廢水、污泥處理設施建設與提標改造工程,推進再生水回用設施建設,提高再生水資源循環利用水平。加快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到2020年,規模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廢棄物處理利用設施的比例達到75%以上。(牽頭單位: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市畜牧獸醫局、市環保局,參加單位: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海洋與漁業局等)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