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國陶瓷膜技術公司ItN Nanovation在伊朗獲得兩起主要訂單,成為伊朗解除經濟制裁后,首批進入該國水市場的西方企業之一。早前3月,ItN與伊朗能源部簽署了一項陶瓷膜中試計劃。而最新的訂單為ItN為伊朗中部的Kerman省提供分散式凈水處理設施,去除水中重金屬污染(尤其是砷)。據悉,解決水中重金屬污染的技術很受伊朗當局重視。
相信行業內的人對ItN Nanovation都不陌生。2016年巴安水務收購德國公司ItN67.65%股份,由此ItN成為巴安控股孫公司。而今年6月,一家媒體披露該標的公司連虧7年,財務狀況不佳,質疑巴安水務信披違規,轉移資金,在網上引起躍然大波。雖然巴安后來出了收購目的澄清報告,但對信披違規事件未作解釋。再加上八月底曝出巴安水務中報漏洞百出,因此,宇墨對巴安中報的數據暫持保留意見。文中僅從海外市場戰略角度分析,至于巴安的子公司們到底財務狀況如何,或并購是否別有用心,需看官自行斟酌。
8月新聞的ItN公司在納米平板陶瓷超濾膜技術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其技術可以去除水中各類雜質甚至放射性元素。事件中的伊朗市場,是眾多企業競相爭奪的蛋糕。2015年,伊朗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國際上逐漸解除了對其的經濟制裁,而終于開放的伊朗市場自然釋放出巨大的基礎建設需求。據報道,伊朗對供水和廢水處理基礎設施的需求超過萬億,已成為全球投資者密切關注的對象。伊朗政府為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預計建設和運營50余個海淡廠,并開展價值幾十億的廢水處理項目。去年在德黑蘭舉辦的解除制裁后的第一次伊朗國際水展就立刻吸引了全球的企業,除德國的大規模代表團外,還有一批中國和印度企業。此次德國ItN成為第一批進入伊朗水市場的西方企業,應也是覬覦許久,在競爭中突破重圍。
巴安水務作為國內水務領先企業,戰略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憑借收購海外擁有特色技術的企業來完善技術、拓展渠道和獲得海外低成本資金。海外技術層面,2015 年起,巴安水務先后收購奧地利KWI 公司100%股權,Larive Water Holding AG(簡稱LW, 擁有瑞士水務100%股權) 21.6%股權、德國ItN公司67.65% 股權和美國Doosan Hydro Technology LLC.100%股權,標的公司分別擁有氣浮技術(可用于水處理前端業務)、海水淡化工藝核心和低溫多效海水淡化技術、陶瓷膜技術、海水淡化和零排放。巴安打造的海外技術鏈非常清晰,就是國際上非常熱門的海水淡化和零排放。
再回顧巴安已獲得的海外項目,宇墨發現均和八月事件有著有趣的共同點。據悉,巴安承接的亞洲開發銀行(ADB)向尼泊爾政府提供貸款的對點援建項目,是公司的首個南亞地區水務DBO項目,也是國外水務公司時隔16年重新進入尼泊爾水務市場;巴安中標的中工國際與上海寰球工程組織的烏茲別克斯坦污水處理站及零排放項目,布局中亞,擬應用控股的瑞士水務的 MED和MVC廢水零排放技術,符合充分實際利用所收購子公司的計劃。而8月的事件則是新開放市場+收購公司資源的結合。值得注意的是,伊朗雖有市場潛力,但是目前,資本的自由流動仍被許多銀行視為一個挑戰,ItN公司的這筆交易實際是通過其在列支敦士登的伙伴公司安排,所以所收購公司自身的資源也十分重要。
目前巴安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東南亞及周邊市場,此次ItN進入伊朗市場,若未來項目成效良好,或對母公司巴安在伊朗、伊拉克和阿拉伯等地的海外拓展有利。但是國內其他民營企業如果僅看巴安水務在戰略上的進展,就急于去海外開疆辟土,未免也過于盲目。因為即便是巴安,海外營收的占比也還很低,其收購的海外企業仍存在各類經營和財務風險。同時,宇墨認為,海外市場的機遇固然誘人,但企業仍需高度注意海外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分別潛在的問題。
新興市場系統的不確定性。8月底最新消息,科威特當局取消了Az-Zour North 2電廠和水廠的項目招標。該水務PPP項目本預計日產463,692m3,在一年前就已經有企業競標,上周末科威特相關部門卻確定要撤回此次競標。
在政策方面,科威特于8月出臺新的水、電稅制。此次變動主要針對外籍人士,本國公民的水價仍為0.58美元/m3,但外籍人士水價翻倍,漲至1.46美元/立方米。水電部門稱此次漲價是為了應對當地對水電的高需求。
科威特首個獨立電站/海淡廠Az Zour North
宇墨認為,此次競標撤回事件是為國內水企敲響警鐘。很多企業有意在水環境解決方案方面進軍海外市場,尤其是非發達國家,但是新興海外市場的風險卻不容被忽視。例如此次案件里的科威特,該地區此前曾招標多個基礎設施PPP項目,當局表態要減少國家對公共事業的干預,更多地作為一個監管者;外媒認為科威特存在項目機遇,在PPP進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雖然環境看似極其樂觀,現實卻是科威特多個水處理項目的推進進度都極其緩慢,讓人不得不擔心項目是否會被擱置。另外,水價翻倍和其他不友好政策對于海外企業來說無疑也是一個挑戰。
再聯想到7月份烏拉圭水處理項目競標的失敗,就不得不承認,那些近幾年才開始鼓勵私人資金參與社會基礎建設的國家,固然存在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是由于政府公信力、法律、銀行體系以及包含水電稅制在內的各類與成本密切相關的制度都處于不確定狀態,市場風險也不小。
成熟市場緊縮的政策和水務公有化趨勢。海外成熟市場如歐洲地區的主要特點是競爭激烈、技術先進,國內企業難以突破壁壘,因此往往選擇并購成熟市場的技術型企業來擴大布局,而其中德國企業就備受青睞,比如此次事件中的ItN。但是全球似乎都已經慢慢認識到了中國企業強大的購買力,也開始對非本國的瘋狂買買買有所忌憚。7月份,德國內閣就通過了一項新規,用于限制歐盟以外的國家收購行為。德國的行為很有可能對整個歐洲甚至全球造成影響,引起西方國家的政策緊縮。這意味著,國內企業的慣用套路或受到更多制約,未來的海外布局將更加艱難。對此宇墨認為,該類限制政策或將成為企業能否國際化的分水嶺。企業若能在有合適時機與標的的情況下,抓住機會,于政策執行之前先行一步,那么政策的壁壘一旦建立,墻外企業將再難以入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