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洋水務”已經吹響了進軍中國市場的號角。泰晤士水務在加快腳步的同時,也面臨困難的考驗。
談判之后
2月10日,泰晤士水務上海辦事處首代杜敏綺,一改往日深沉的笑容。長達15個月的談判,以泰晤士水務與全國排名第三的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簽署股權合作協議而告終。這意味著,2004年上半年泰晤士水務將大規模進軍上海市自來水市場。“在中國水務市場,這是艱難而又重要的一步。”杜說。
自1989年泰晤士進入中國市場以來,這家伴隨著英國供水事業私營化崛起的世界水務巨頭就活躍于各種項目合作中:珠江治理、支持蘇州社區供水工程、競標南京自來水經營項目。同時,泰晤士水務活躍于“科學治水”的市場推廣活動中。同時為“教育”中國市場樂此不疲。
但14年來,除1996年以6800萬美元通過BOT取得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下屬大場水廠項目為期20年的經營權外,泰晤士水務的其他項目均處于漫長的預熱期。獲得大場水廠項目甚至也被其競爭對手視為“難得的收獲”。
1996年,泰晤士水務、原英國寶維士公司與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共同經營上海大場自來水經營項目,整個項目包括三個階段,即建設工程、20年經營權、轉讓合同。6年時間內,泰晤士水務為200萬人口提供用水。2001年,泰晤士水務收購原英國寶維士公司對項目50%的股份,使大場項目變成獨資公司,從而成為中國第一個私營投資的“建運交”項目。2002年,泰晤士水務投資7000萬美元注冊在香港的匯津中國水務公司。據介紹,匯津目前參與了內地沈陽、紹興、泰興等7個城市的水務項目。
杜敏綺用非常謹慎的語氣告訴《商務周刊》:“泰晤士水務的確在中國進行了很多項目的合作或談判。由于水務是特殊的市場,我們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業內人士指出:泰晤士水務在中國市場投資是相對謹慎的。今后,泰晤士水務對中國水務市場的投資將上升至產權層次,以保障其項目的投資回報。但是泰晤士水務在長春污水項目上的確是受到投資回報率的影響而進展不暢。
此前,在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前任泰晤士水務上海辦事處首代崔鋌就此認為,供水領域的競爭具有獨特性,需要非常仔細地評估市場,制定可持續的發展戰略。“泰晤士水務的優勢在于發展與政府的關系,以開放的方式帶動技術,關注水務的運營,在管理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長。我們不銷售產品,精力集中,不經營其他能帶來額外盈利的業務。”崔鋌認為,現在拿下上海市北的自來水經營權,足以說明泰晤士在中國市場的成就。
在英國,泰晤士水務公司負責360個污水處理廠、98個飲用水處理廠,英國顧客支付的飲水和污水服務費是英國最低的。但是崔鋌一再強調,泰晤士在中國市場進展不快是正常現象:“這種高質量要求和高回報的項目,對于項目的投資評估要求非常嚴格。”
越來越兇猛的競爭者
這樣的數字常會振作崔鋌的神經:5年內,中國水務產業中的供水行業年產值可從目前的600億提高到2000億元,城市污水處理率從22.3%提高到45%,新增污水日處理能力2600萬立方米;到2005年,我國水務市場的總投資約需1萬億元;中國水務行業長期處于行政壟斷之下,形成了“低價虧損和財政補貼”的經營模式,中央財政只能解決20%-30%資金,等等。
“中國市場中,水作為稀缺資源的價值一直沒有得到體現。”崔鋌說,如此巨大的投資應該來自于政府、企業和民間,投資渠道應該是多元化的,“而這其中就有泰晤士水務的機會”。
當然,泰晤士水務面臨的競爭者也看到了這些激動人心的數字。2003年,沈陽、天津、重慶、南昌、鄭州、上海、北京等10多個城市出現了“洋水務”,除了泰晤士水務,還有威利雅(原威望迪)、蘇伊士里昂水務集團,紛紛將中國作為其全球市場的重要部分,以特許經營、BOT模式、TOT模式、控股、合作等各種投資方式打入中國水務市場。
以法國威利雅水務為例。作為全球最大的水務公司,威利雅水務已經利用了政府所許可的各種手段涉水中國。1997年6月,威利雅投資金額為3000萬美元,與天津市政府簽訂了20年的特許協議,對天津凌莊飲用水廠進行改造和運營。1998年7月,威利雅獲得了投資額為1.1億美元,運營成都市自來水六廠B廠的BOT項目。2002年5月,威利雅又以50%股份控股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的運營。2003年9月,威立雅正式與北京盧溝橋污水處理項目簽訂了總投資達7.6億元的合作協議。
在國內,《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出臺后,民營資本也向水務市場擴張。原水股份、武漢控股、南海發展、錢江水利、創業環保及首創股份等6家上市公司分別將水務作為主營業務:錢江水利將水電資產剝離專注于水務;原水股份斥資逾16億向上海市城市排水公司購買上海河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資產;2001年首創股份則斥資10億元募集資金收購亞洲最大的污水處理廠——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舉占有北京污水處理市場40%份額,該項并購案為當時中國水務市場的并購之最。2003年7月,首創股份再斥資19.7億元(含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與北京市排水集團成立北京京城水務公司。
面對競爭者們,崔鋌認為,泰晤士水務有自己的優勢:非常完全的投資能力,并且已經在上海和江浙一帶有較牢固的市場基礎,與各地方政府建立有密切合作的關系。
“開放就意味著更多競爭。”杜敏綺介紹說,對于洋水務的競爭,泰晤士取勝在于好的投資回報能力,而與民企投資水務則是目標市場不同,國內民企的目標市場在小型城鎮,泰晤士將更多資源投入于中大規模城市或大型農村項目中。
杜敏綺告訴《商務周刊》,泰晤士水務需要對項目整體規劃進行長期的研究后才開始實施。“我們在每個地區的項目雖然比較少,卻能合理利用當地資源進行水務經營,獲得穩健的投資回報。”她自豪地強調,泰晤士水務有400年的歷史,“經驗和管理體系是其他任何公司都不能比的”。
泰晤士水務實行全球一體的調動體系,對于整體戰略規劃中有Think global, deliver local(展望全球,針對局部)的具體方針。總部設有全球各國家水務研究檔案,包括專門針對亞洲的城市水務資料。泰晤士水務總部鼓勵各分支機構充分利用母公司的資源,通過每個業務單元的數據共享,內部達到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共享。“這種方法有利于各地分支市場達到知識共享,減少單獨項目的風險。”崔鋌說。
而且,泰晤士水務非常注意與當地合作伙伴的關系。崔鋌認為,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以水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就在于培養泰晤士水務在當地市場的親和力,從而得到水務決策部門的肯定。這也是泰晤士水務的傳統。
“水不僅是可以產生更高價值的稀缺資源,而且水務包含了更多的社會文化內容,所以與合作伙伴的談判并不僅在于獲得眼前的商業利益。”崔鋌告訴《商務周刊》。在龐雜的水務項目中,最讓人頭痛的固然是基礎設施的投入,但是服務地方化有可能使泰晤士水務更快速地適應市場。
一個例子是,泰晤士水務在新加坡的栗子大道(Chestnut Anevnue)水務合資公司,按照當地特點和收益的要求,初期沒有對此項目進行大規模一次性投資,而是采取了單元式逐漸的投資方式用于水供給和污水處理系統。“中國原有城市水務行業大多是虧損的,而長期以來,民眾也習慣了政府對自來水行業低價格、高補貼的機制。在這個行業贏利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崔鋌說,“這種因地制宜特別適合于像中國這樣水務的新興市場。”
在通常情況下,國家直接管理與國家特許經營是水務市場的主導經營方式。泰晤士水務有時會通過英國政府的力量、環境事務協會、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等部門共同對新興市場進行溝通。2003年9月,泰晤士水務要員陪同英國環境部長埃利奧特·莫利訪華,莫利向中國人極力推薦泰晤士水務。他認為,泰晤士水務在從事城市水系管理方面有優勢,尤其對于中國城市水系統,以及收集系統與處理系統間的協調,將產生重要影響。他還推薦說,除了城市水務項目,泰晤士水務成功治理泰晤士河的經驗非常適合珠江的綜合治理。
利益重新分配
2月21日上午,一批國內最頂尖的學者在北京宣布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公用事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擔任榮譽理事長。中心副主任余暉博士在致辭中稱中國的公用事業是一塊尚未開發的“邊疆”,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但他也同時指出,大勢所趨的公用事業的市場化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形式,現在只有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探索。
事實上,從大場項目到上海市北自來水的股權協議,泰晤士水務以BOT項目進入中國水務市場,但是產生的問題是,由于大場項目采取給予泰晤士水務固定回報的利益分配方式,給政府的財政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在公共設施剛剛開放初期,承諾固定回報的BOT模式是當時各地方政府吸引外資進入路橋隧道、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手段,泰晤士水務參與大場項目時,當時銀行利率為9.7%,給予泰晤士水務15%的固定回報是個“市場均價”。
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43號文要求,“妥善處理現有外資固定回報的BOT項目”,大場水廠項目成為歷史遺留問題。對于泰晤士水務來說,這意味著投資中國水務不再是如同2000年時中國統計所出的預測,可以達到24%利潤的回報。國家廢除對外資承諾高額回報率有關條款后,中國水務行業普遍被認同的投資收益率為8%—10%。
泰晤士水務與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最后的談判,主要集中于出價和管理權分配上,大場項目曾一度給談判帶來陰影,但最終上海市認為泰晤士水務對整體項目計劃和運作計劃考驗非常完善,而大場項目作為上海市北自來水公司的一部分,雙方希望在大場項目中未盡的責任通過合作共同解決。泰晤士水務和上海市主管部門均認為,這是雙贏的結果。
現在,中國水務市場正形成適度的價值管理體系。崔鋌認為,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才是根本上決定投資和運行效率的因素。他強調,中國水務資本市場運作剛剛開始。泰晤士的資本運作和深耕剛剛開始。(商務周刊),泰晤士水務需要對項目整體規劃進行長期的研究后才開始實施。“我們在每個地區的項目雖然比較少,卻能合理利用當地資源進行水務經營,獲得穩健的投資回報。”她自豪地強調,泰晤士水務有400年的歷史,“經驗和管理體系是其他任何公司都不能比的”。
泰晤士水務實行全球一體的調動體系,對于整體戰略規劃中有Think global, deliver local(展望全球,針對局部)的具體方針。總部設有全球各國家水務研究檔案,包括專門針對亞洲的城市水務資料。泰晤士水務總部鼓勵各分支機構充分利用母公司的資源,通過每個業務單元的數據共享,內部達到技術和經濟效益的共享。“這種方法有利于各地分支市場達到知識共享,減少單獨項目的風險。”崔鋌說。
而且,泰晤士水務非常注意與當地合作伙伴的關系。崔鋌認為,投入大量的資源進行以水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就在于培養泰晤士水務在當地市場的親和力,從而得到水務決策部門的肯定。這也是泰晤士水務的傳統。
“水不僅是可以產生更高價值的稀缺資源,而且水務包含了更多的社會文化內容,所以與合作伙伴的談判并不僅在于獲得眼前的商業利益。”崔鋌告訴《商務周刊》。在龐雜的水務項目中,最讓人頭痛的固然是基礎設施的投入,但是服務地方化有可能使泰晤士水務更快速地適應市場。
一個例子是,泰晤士水務在新加坡的栗子大道(Chestnut Anevnue)水務合資公司,按照當地特點和收益的要求,初期沒有對此項目進行大規模一次性投資,而是采取了單元式逐漸的投資方式用于水供給和污水處理系統。“中國原有城市水務行業大多是虧損的,而長期以來,民眾也習慣了政府對自來水行業低價格、高補貼的機制。在這個行業贏利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容易,”崔鋌說,“這種因地制宜特別適合于像中國這樣水務的新興市場。”
在通常情況下,國家直接管理與國家特許經營是水務市場的主導經營方式。泰晤士水務有時會通過英國政府的力量、環境事務協會、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等部門共同對新興市場進行溝通。2003年9月,泰晤士水務要員陪同英國環境部長埃利奧特·莫利訪華,莫利向中國人極力推薦泰晤士水務。他認為,泰晤士水務在從事城市水系管理方面有優勢,尤其對于中國城市水系統,以及收集系統與處理系統間的協調,將產生重要影響。他還推薦說,除了城市水務項目,泰晤士水務成功治理泰晤士河的經驗非常適合珠江的綜合治理。
利益重新分配
2月21日上午,一批國內最頂尖的學者在北京宣布天則經濟研究所的公用事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擔任榮譽理事長。中心副主任余暉博士在致辭中稱中國的公用事業是一塊尚未開發的“邊疆”,蘊藏著巨大的潛力,但他也同時指出,大勢所趨的公用事業的市場化完全是一個嶄新的形式,現在只有一些企業和地方政府在探索。
編輯:全新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