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固廢網網獲悉,湖南省人民政府印發了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提出了“到2020年,實現森林、濕地、水流、耕地、草原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主要目標,具體全文如下: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
湘政辦發〔2017〕40號
各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為進一步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精神,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加快完善轉移支付制度,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擴大補償范圍,合理提高補償標準,進一步調動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積極性,促進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努力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
(二)基本原則。
權責統一、合理補償。科學界定保護者與受益者權利義務,推進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和溝通協調平臺建設,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費、保護者得到合理補償的運行機制。
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發揮政府對生態環境保護的主導作用,加強制度建設,完善法規政策,創新體制機制,拓寬補償渠道,通過經濟、法律等手段,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
統籌兼顧、轉型發展。將生態保護補償與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西部大開發戰略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脫貧攻堅等有機結合,逐步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等區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促進轉型綠色發展。
試點先行、穩步實施。將試點先行與逐步推廣、分類補償與綜合補償有機結合,大膽探索,穩步推進不同領域、區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建設,不斷提升生態保護成效。
(三)主要目標。到2020年,實現森林、濕地、水流、耕地、草原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省省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重點任務
(一)森林。建立健全國家和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提高國家級、省級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探索在生態功能重要區域收購或者租賃非國有國家級、省級公益林。全面劃定市級、縣級公益林,逐步建立健全市、縣級兩級公益林資源保護與財政補償制度。建立健全天然林保護政策體系,按照中央部署合理安排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助獎勵資金,全面停止國有天然林商業性采伐,推動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天然商品林協議停伐。(省林業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負責)
(二)濕地。健全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省市縣重要濕地、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管理體系。以洞庭湖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為重點,研究建立省級濕地生態補償機制。積極推進湘江流域退耕還林還濕試點,適時擴大試點范圍。組織開展全省濕地生態效益價值評估。(省林業廳、省農委、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省國土資源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
(三)水流。持續推進湘江流域生態補償,在資水、沅江、澧水等主要河流源頭區、城區敏感河段以及洞庭湖、東江湖等重要湖庫實施生態保護補償,積極推進水域占用補償制度,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改善和修復河湖生態系統。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全面實施生態保護補償,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啟動蓄滯洪區生態保護補償。(省水利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農委、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
(四)耕地。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統籌相關專項資金,加大耕地土壤污染修復、歷史遺留和自然災害損毀耕地復墾財政支持力度。制定完善休耕補貼政策,對在重金屬污染區實施耕地輪作休耕的農民給予資金補助。采取扶植政策鼓勵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料、種植綠肥、農作物秸稈還田、低毒生物農藥和環境友好型地膜,大力推進種養結合。進一步完善新增耕地耕種補助制度。逐步將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出基本農田用于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并對退耕還林農戶給予適當補助。(省國土資源廳、省農委、省環保廳、省水利廳、省林業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
(五)草原。在我省武陵山區、羅霄山區、湘資沅澧四水流域和洞庭湖區水源涵養區實施草地生態保護補助獎勵,給予禁牧補助,鼓勵人工種草養畜和標準化養殖設施建設。擴大新一輪退耕還草規模,爭取我省武陵山區、羅霄山區退化草原納入國家退牧還草工程范圍。(省農委、省國土資源廳、省財政廳、省發改委負責)
三、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一)建立穩定投入機制。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大生態保護補償支持力度。積極爭取中央財政逐步加大對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和中央預算內投資對我省重點生態功能區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省級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的支持力度。按照中央部署,制定和完善森林、草原、漁業、自然文化遺產、風景名勝等資源收費基金和各類資源有償使用收入征收管理辦法,建立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動態調整機制,逐步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按照國家部署推進水資源費改稅制度改革,允許相關收入用于開展生態保護補償。積極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生態建設投資,拓寬生態補償市場化、社會化運作渠道。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對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省財政廳、省發改委、省國土資源廳、省環保廳、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省農委、省林業廳、省地稅局負責)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