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時代,引領的突破之道
面對即將到來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2.0” 時代,我國流域生態補償,需要順應新形勢,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當前國情的突破道路。以“創新、協調、共享、綠色、開放”五大發展理念為價值驅動力,利用流域生態補償這一手段,通過”市場、金融、多元、價值“四大要素,分層次尋求新的突破點。具體如下:
(1)形成行政+市場雙輪驅動的流域生態補償格局,建立長效機制
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是落地“兩山論”的一個有效通道,是新安江流域綠色發展的強力抓手,探索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長效可持續性是當前應首要解決的難題。
1.0時代,我國流域補償主要靠行政手段主導。政府作為補償雙方進行交易,而這樣的形式隨著整個社會經濟大背景的變化,越來越無法滿足流域上下游綠色發展的需求,無論是補償金額的單一還是補償方式與范圍的局限,都嚴重削弱了流域生態補償效率的發揮,因此未來流域生態補償的新時代應是更加開放、更加融合的時代,是市場與行政雙輪驅動的時代。
行政的作用是主導方向。在流域生態補償長效機制中,作為政府方——中央財政所扮演的角色舉足輕重,退坡不退出應該是其在未來跨省流域補償過渡期主要的存在形式,避免了中央財政退出帶來的資金迷茫,也有效的銜接市場化機制下的流域生態補償時代的到來。
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常態化一定是上游發展愿望能夠充分被兼顧,下游獲益更為可觀。因此在試點期間積極引導上下游采用對口協作、產業轉移、共建園區等形式,形成共建共享共同發展的局面,至關重要。
(2)完善流域補償核算標準,探索“服務”新概念,豐富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
目前,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還停留在水質補償的時代,僅僅通過幾個污染物指標來確定好壞,我們說它是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就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而言,一方面,核算金額的標準應考慮供水量的貢獻,優質的水量供給可以作為生態產品的概念加以定義;一方面,根據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踐看出,根據水質目標確定的金額無法滿足黃山市對新安江流域生態保護的投入,因根據實際需求,擴大資金使用范圍,可以適當考慮增加對耕作者或養殖者等直接受到影響的生態保護者進行直接補償,或提供技術支撐、生產工具科技化等間接補償。此外,流域補償是補為維護高生態功能服務背后所放棄的發展機會與保護投入的,因此,強化“服務”概念在流域生態補償標準中的主導作用,探索以“生態服務”作為產品,建立上下游雙方政府的交易新模式,通過購買所需要的“效果服務”來實現補償機制可持續運行。
此外,運用經濟、法律工具,探索多元化生態補償方式。通過搭建協商平臺,完善支持政策,引導和鼓勵開發地區、受益地區與生態保護地區,流域上游與下游建立橫向補償關系,采取資金補助、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實行橫向流域生態補償。
(3)充分利用資本和市場兩大要素,推動新安江綠色發展新模式
資本與市場這兩大要素是可以流通的,是能夠打通條塊分割的兩大“利器”。
一是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引入專業化的公司進行流域的綜合治理,解決流域治理中條塊分割的問題,推動上、下游之間形成生命共同體。政府應積極引導與鼓勵具備效果服務實力的資源整合型大型平臺企業投入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中,大力推進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治理面向系統化、最化化。以專業化的服務為載體,一方面有效解決政府對流域生態建設基礎設施投入不足和運行效率不高的問題,另一方面能夠徹底打破過去因地域分割而形成的片段式河流治理狀況,促進流域生命共同體的建立。同時政府堅持流域管理的市場化運作,遵循市場需求,才能最終實現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及流域補償效率最大化的目標。
二是充分利用市場手段,探索新安江式的資本運作模式,以資本金融的思維,放大資金的使用效率。由上下游地區共同發起,建立流域生態補償資金池,由流域成立專門的管理機構進行管理。為充分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放大其杠桿作用,建議成立流域治理專項基金,由專業的第三方服務機構進行運營管理,基金投向主要用于流域環境治理項目。
(4)挖掘生態價值,尋找綠色發展新通道
我國的環境治理服務,早期僅是供給末端服務,現在是供給效果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化下一定會走向生態服務。生態服務體系下,即要尋找生態的價值。生態服務的本質,就是把生態價值附加到服務、產品里面去,附加到雞蛋里面去,就是有機雞蛋,附加到茶葉就是高檔茶葉……因此,對于以新安江為代表的流域上游城市,在探尋綠色發展通過中,挖掘生態價值是關鍵,即綠色產品本地標簽化,包括農林漁產品、生態旅游、養老園等,促進當地企業綠色發展轉型,最終實現黃山市生態產業化、發展綠色化的轉型,使得綠水青山變成真正的金山銀山。
編輯:劉影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