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即使市場參與者能夠識別這類項目的風險,但由于地方政府推出項目有先后順序,推出在先的項目占用了政府的財政支付能力,使得推出在后的項目無法獲得社會資本投資和金融機構融資。而推出在先的項目,很多不是國計民生的重點項目,是一些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項目,甚至是地方政府的奢侈工程(如某些地方政府以建“文化中心”、“體育公園”的名義建設政府辦公大樓、高爾夫球場),而推出在后的環保、水利等國計民生工程,卻因財政支付責任已突破“10%紅線”,政府支付能力不足而無法推行。如果不對項目進行準入審核,這一問題無法避免。事實上,在PPP的基本制度——國家發改委2014年頒行的《關于開展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指導意見(發改投資〔2014〕2724號)》中,這一思想已有所體現:“2724號文”在“操作模式選擇”部分,對“非經營性項目”提出了“要合理確定購買內容,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的具體要求。
二、對策與建議
在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加強政務誠信建設”、“依法保護私有產權”,“決不能‘新官不理舊賬’”的今天,對于與政府信用和私有產權保護密切相關的PPP項目和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由于GDP導向和地方政府投資沖動,不能依靠地方政府的自律自我控制,而是要從體制機制上入手,嚴把準入關。
筆者建議,相關政策制定部門應建章立制,至少在三個方面對PPP項目和基礎設施投資項目予以準入規范:
1.一視同仁。對于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項目,無論采取何種模式,只要涉及到政府支付義務(包括政府購買服務的工程項目),都按“政府資本性支出”統籌規范,都納入一定的監管標準,確保政府債務、政府支付責任可測、可控。
2.總量控制。對于擬投資建設的回報方式為政府付費和可行性缺口補助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根據地方財政收入、財政支出等財力指標,設定政府支付責任的總量控制紅線(例如PPP為“10%”,其他非PPP為“10%”),引導地方政府在總量控制范圍內發起PPP項目,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3.先后順序。地方政府推出的政府負有支付義務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有先后順序,關系國計民生的、為最廣大人民群眾受益的項目必須優先推出,必須確保支付;對于“文化中心”、“體育中心”、“產業園區”等項目,要嚴格評估其必要性,嚴格審核和控制其建設內容、總投規模,確需建設的,內容和規模合理的,予以核準;對于盲目建設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奢侈工程,應不予核準。
這些標準的執行、監督、核準工作,應由高于項目實施所在地方政府的機構或部門獨立行使,且應確保這些工作不受地方政府的干涉。
有人可能會提出質疑: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如果設置前端準入環節,與“放、管、服”(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精神不符。事實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把能取消的前置審批項目盡量取消,“能給市場做的要盡量還給市場”,是有一個前提,即“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因此,對于完全市場化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即使用者付費的項目,不需要設置前端準入;但對于涉及到政府支付義務的項目,設置前端準入,即是“加強監管的前提”,其精神實質是對于不同類型的項目,要做到分類實施,有收有放。
作者簡介:張繼峰,國家發改委PPP專家庫金融專家,財政部PPP專家庫財務專家,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國家高端智庫)兼職研究員、智庫專家,現任北京云天新峰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合伙人。
本文系作者獨著《PPP項目融金術:融資結構、模式與工具》一書內容節選。該書將于近期出版,敬請關注。
附:《PPP項目融金術:融資結構、模式與工具》目錄
第一章PPP模式概述
第一節PPP模式在中國的演變
一、PPP的概念界定
二、PPP模式在中國的發展
第二節 PPP模式在中國的現狀
一、PPP的“火”
二、PPP的“難”
第三節 PPP模式的特征和本質屬性
一、PPP模式的特征
二、PPP模式的本質屬性
第二章PPP模式的法律體系、問題及立法建議
第一節PPP模式的法律關系
一、PPP及相關概念的法律關系
二、PPP項目參與主體的法律關系
第二節 PPP現行法律體系及其問題
一、PPP現行法律性文件體系
二、PPP現行法律體系存在的問題
第三節 PPP立法模式、立法原則和立法建議
一、PPP立法模式選擇
二、PPP立法原則
三、PPP立法建議
第三章PPP項目投融資概述
第一節 PPP項目投融資基本概念
一、投融資的概念、分類及相關政策
二、PPP項目投融資的主體
三、PPP項目投融資的特點
四、PPP項目投融資與公司投融資的區別
第二節 PPP項目投融資的理論及其本質
一、PPP項目投融資理論
二、PPP項目投融資的本質
第四章PPP項目投融資的結構、要素與模式
第一節 PPP項目投融資結構概述
一、股權結構
二、債權結構
三、債本結構
第二節 PPP項目投融資結構的核心要素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