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執行綠色信貸政策。推動銀行業自律組織構建銀行綠色評價機制,對主要銀行先行開展綠色信貸業績評價,并逐漸將綠色銀行評價范圍擴大至中小商業銀行。落實國家綠色金融信貸政策,鼓勵省內銀行業金融機構采取“擔保+收費權質押”“抵押+信用”模式,支持以用能權、碳排放權、排污權和節能項目收益權等為抵(質)押的綠色信貸,有效緩解節能環保企業融資難題。積極實行差異化、動態化授信審批政策,優化綠色信貸審批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對綠色企業和項目信貸支持力度,合理確定綠色信貸利率、期限,堅決取消不合理收費。積極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有條件的市縣政府和社會資本共同設立綠色發展基金,合理設定綠色發展基金的組織形式和政府參與方式,構建有效退出機制。鼓勵“保險+銀行”等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節能減排項目通過資本市場融資,鼓勵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鼓勵節能減排項目應收賬款證券化。
九、發揮節能減排市場調節作用
(三十七)建立節能環保市場交易機制。發揮市場在資源環境要素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加快推進全省碳排放權交易。按照國家統一部署,適時啟動全省碳排放權市場交易。加快實施排污許可制,建立排污權初始分配、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培育排污權交易市場,探索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與交易。加快環保產業發展,建設一批環保產業基地和集群。
(三十八)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實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廣工程,鼓勵節能服務公司創新服務模式,為用戶提供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綜合服務。取消節能服務公司審核備案制度,任何地方和單位不得以是否具備節能服務公司審核備案資格限制企業開展業務。建立節能服務公司、用能單位、第三方機構失信黑名單制度,將失信行為納入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鼓勵各級政府加大對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推進公共機構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實施節能改造。鼓勵社會資本建立節能服務產業投資基金,支持節能服務公司發行綠色債券,促進合同能源管理業務發展。
(三十九)推行節能環保綠色標識體系。強化能效標識管理制度,擴大實施范圍,實現主要終端用能產品全覆蓋。完善節能產品推廣政策機制,通過強化認證標識等方式,引導消費者和企業選購高效節能產品和設備。鼓勵大型超市、龍頭電商開辟節能產品銷售專區,集中推進節能產品進社區、進農村行動。引導零售實體企業、餐飲企業對照標準積極參與綠色商場、綠色飯店創建工作。推進能源管理體系認證,加強節能低碳環保標識監督檢查,依法查處能效虛標企業和能效虛標行為。
(四十)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區域環境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管理、工業污染治理、環境監測等領域推進第三方治理。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完善資源環境定價與污染治理收費制度,在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小流域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方面加快推進PPP等模式試點。加大對環保產業的金融、財稅等政策扶持,積極培育能夠提供咨詢、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等一條龍服務的環保企業集團,鼓勵各類投資主體進入環保市場,推動環保企業上市融資,壯大環保市場,為第三方治理奠定基礎。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環境違法“黑名單”制度,規范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市場。完善環境污染風險管理體系,按國家規定建立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創新發展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職業責任保險、環保技術裝備保險等綠色保險。
(四十一)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堅持需求側與供給側并重,加大電力需求側管理實施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激勵機制,提高電能利用效率和智能用電水平。完善電力需求側管理公共平臺建設,整合系統大數據資源,提高電力需求響應能力。加快電力需求側管理系統建設,培育電能服務,推廣電能在線監測和需求側管理評價。完善峰谷電價激勵機制,引導用戶錯峰用電,減少系統峰谷差。完善有序用電方案,保障電力供應平穩有序,提升電力應急響應水平。
十、完善節能減排技術服務和基礎能力建設
(四十二)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研發示范推廣。凝練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需求,組織實施節能減排領域相關科技專項和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開展余熱余壓利用設備、高效節能鍋爐、潔凈煤高效轉化裝備、節能電機、智能電網、半導體照明等節能技術產品開發和應用,推進節能技術與裝備產業化。開展廢舊汽車、家電、廢鉛酸電池、廢舊塑料、輪胎和生物質廢物等回收再利用技術研究及裝備開發。開展農林廢棄物直燃和氣化發電關鍵技術研究。推進建筑能效提升技術、綠色建筑技術集成應用和能耗監管體系研究與示范。實施環境監測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研發和推廣大氣環境、水環境和土壤環境監測裝備與治理技術。開展水污染處理技術、生活垃圾生化處理、污泥高效深度脫水及資源化應用、重金屬污染治理與污染土壤修復等成套裝備,以及煙氣除塵、脫硫和脫硝高效處理及協同處置裝備,有毒有害廢氣及有機廢氣高效凈化技術裝備,“三廢”在線監測裝備等環保裝備和產品的研發推廣。遴選一批節能減排協同效益突出、產業化前景好的先進技術,爭取列入國家節能技術推薦目錄。
(四十三)推進節能減排技術系統集成應用。推動具有示范作用、輻射效應的城市和園區,統籌整合鋼鐵、水泥、電力等高耗能企業余熱余能資源和區域用能需求,實現能源梯級利用。鼓勵智能電網、智能工廠、智能用電終端以及智能樓宇、智能小區技術推廣應用。加大污染治理裝備、材料和環境監測儀器、設備研發與應用,加快環境科技成果工程化轉化、產業化發展,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為治污、控污生產力。篩選一批節能減排效果顯著、產業化前景好的重大技術成果組織推廣應用。編制并發布全省重點節能減排技術推廣目錄,鼓勵有條件的技術單位建立節能技術裝備的展示、展覽、交易平臺,綜合采取采用“互聯網+展覽展示”等模式,加快節能減排技術系統集成應用推廣。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