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由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主辦,以“回眸與前瞻:環保產業支撐綠色發展”為主題的“2017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拉開帷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做題為《雄安新區: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的演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軍擴
今天我圍繞“打造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這個主題談三點看法。
一是打造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宏觀背景和戰略意義;
二是雄安新區打造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條件與思路;
三是推動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對企業界所蘊含的新機遇。
打造雄安新區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宏觀背景和戰略意義
今年4月1日,中央在發布決定設立雄安新區的通知中指出,這是“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個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并明確了雄安新區今后發展的功能定位和發展目標,即“建設綠色生態宜居新城區、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協調發展示范區、開放發展先行區,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
這幾句話雖短,但含義豐富,意義深遠。首先,為什么中央將設立雄安新區與設立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相提并論呢?大家知道,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都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進程中具有示范性、引領性、標志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事情。深圳特區是1980年正式設立的,代表的是改革開放的破冰起步、揚帆起航。1978年底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兩項歷史性決定。一是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到經濟建設上來,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二是決定實施改革開放。這兩項決定,現在看起來似乎很尋常,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性的,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而言,是兩項具有歷史性轉折意義的重大決定。然而,改革初期,改革開放不僅千頭萬緒,而且阻力很大,困難重重,該從何抓起呢?在這種情況下,按照小平同志“要殺出一條血路”的思想,中央決定從局部地區率先起步,率先突破,取得經驗后再在全國推廣。正是按照這一思想,1979年,中央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并于1980年決定在這兩個省設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深圳特區是四個特區中最具代表性、也是后來發展相對比較成功的一個。
如果說深圳特區的設立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的破冰起步的話,那么上海浦東新區的設立,代表的則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和全面展開。改革開放初期的實踐,在取得巨大成功和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就是在廣東福建兩省享受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的同時,內地其他廣大地區改革開放卻相對滯后,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特別是89“六四”政治風波之后,對中國改革開放的方向和前景出現這樣那樣的議論和疑慮。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不僅對前一個時期的改革開放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回答了中國改革開放面臨的諸多重大問題,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方向。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于1992年10月,中央正式決定設立上海浦東新區。因此,浦東新區的設立,不僅代表了中國改革開放從廣東福建兩省的特殊試驗向其他區域的全面推進和展開,也代表了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指引下的探索和深化。
經過近40年的發展,目前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又走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一方面,盡管縱向來看,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8000多美元,進入了上中等國家行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發展水平依然差距很大,發展任務依然任重道遠。而另一方面,盡管傳統的發展模式和體制模式在過去的3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隨著發展階段和發展環境的變化,已經難以為繼,轉變發展方式和體制模式也是任重道遠。國際經驗研究說明,對于追趕型現代化國家而言,在經濟發展達到中等水平之后,轉變發展方式以保障經濟的持續增長,既十分重要,也充滿風險和挑戰,搞得不好,就會陷入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而難以自拔。因此,能否通過改革的深化以保障我國發展模式的成功轉變和經濟結構的成功轉型,從一定程度上講,其意義并不亞于前兩個時期。
如何通過改革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黨中央已經做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這包括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五大發展理念等等,關鍵是要通過切實可行的部署和舉措,把這些戰略和舉措落到實處,取得成功。這既需要頂層設計,也需要區域試驗和探索,以積累經驗、完善政策,同時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黨中央對雄安新區確定的“努力打造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創新發展示范區”的深刻含義。因此,如果也要用一個詞來概括設立雄安新區的意義的話,那就應當是“創新轉型”的標志,要在新時期創新轉型發展中發揮示范帶動和引領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才是國家大事。
具體來講,我們還可以從三個層面來進一步理解打造雄安新區創新發展新引擎的重要意義。
一是從全國層面講,要為全國創新發展提供經驗和示范,發揮引領作用。促進創新發展,涉及面很廣,既有理念問題,也有技術問題,既有政策問題,也有體制問題,既需要一定的交通通訊等硬件環境,也需要大力改善營商環境,構造適宜的軟環境。相關改革和政策難以一步到位,一蹴而就,需要通過試驗示范,積累經驗,國家把雄安新區定位為創新驅動發展引領區,目的就在于此。
二是從區域層面講,要打造新的區域增長極。經濟的長期穩定增長,既需要通過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打造新的競爭優勢,也需要優化區域布局,打造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過去三十多年間,珠三角、長三角先后扮演了帶動我國整體經濟增長的區域增長極的角色,新時期條件最好、潛力最大的區域,就是京津冀地區。京津冀區域擁有全國8%的人口,10%的GDP,是我國北方地區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區域,具有不亞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資源優勢和發展潛力,有條件成為新時期引領我國經濟的又一戰略性增長極。
編輯:洪翩翩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