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深化區域流域分類防控。重金屬重點區域制定綜合防控規劃,建立差別化防控管理體系,加快突出問題綜合整治。實施重點區域重金屬排放“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對“等量置換”或“減量置換”實施不力造成區域重金屬排放量上升的地方實施區域環境影響評價限批。濟源市加強重金屬綜合治理與環境監測綜合防控,三門峽靈寶市宏農澗河流域開展鎘、汞等重金屬綜合整治。強化工業園區污染治理,限制含重金屬工業廢水進入市政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組織開展工業污染場地修復、河流底泥修復、農田土壤修復、鉻污染物治理等重金屬污染防治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到2020年,全省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12%以上。
3.加強汞污染控制。禁止新建采用含汞工藝的電石法聚氯乙烯生產項目,到2020年,聚氯乙烯行業每單位產品用汞量在2010年的基礎上減少50%。加強燃煤電廠等重點行業汞污染排放控制。禁止新建原生汞礦,逐步停止原生汞開采。淘汰含汞體溫計、血壓計等產品。
4.完善重金屬環境監測體系。涉重金屬企業(園區)逐步開展重金屬排放及周邊大氣、水體和土壤重金屬環境監測,逐步向社會公開監測監控信息,推進重金屬污染源自動監控體系建設。強化涉重金屬區域環境質量監測。加強重點工礦企業、工業園區、飲用水水源地周邊及重金屬污染問題突出地區的水、大氣、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與環境健康調查。
第四節 提高危險廢物處置和管理水平
1.推進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擴大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設施服務范圍,建立區域醫療廢物協同與應急處置機制,因地制宜推進農村、鄉鎮和偏遠地區醫療廢物安全處置。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嚴厲打擊醫療廢物非法買賣等行為,建立醫療廢物特許經營退出機制,嚴格落實醫療廢物處置收費政策。
2.強化危險廢物綜合利用。加強生活垃圾焚燒飛灰、抗生素菌渣、高毒持久性廢物等大宗危險廢物綜合防治。開展危險廢物產生、貯存、利用和處置狀況普查,制定危險廢物綜合利用技術規范,嚴控二次污染。推進社會源危險廢物回收試點工作,統籌建立廢鉛蓄電池、廢機油、廢舊電子產品、廢棄機動車等回收網絡,開展廢棄熒光燈管和含汞電池分類回收和處理。加強新能源汽車廢舊電池回收與再利用。規范廢酸、抗生素菌渣、廢礦物油等分類收集、貯存、預處理和綜合利用。
3.提高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水平。開展危險廢物產生、利用處置能力和設施運行情況評估,實施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規劃,將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納入當地公共基礎設施統籌建設。整頓危險廢物產生單位自建貯存、利用處置設施,鼓勵產生量大、種類單一的企業和園區自建規范化的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推動水泥回轉窯等工業爐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推進部門共享的危險廢物管理平臺建設,構建全省危險廢物鑒別認定體系,強化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打擊危險廢物非法轉移和利用處置等違法犯罪活動。到2020年,全省危險廢物產生單位和經營單位規范化管理考核抽查合格率分別不低于90%和95%。
第五節 夯實化學物質風險防控基礎
開展重點行業有毒有害化學物質調查評估,完成環境激素類化學物質生產使用情況調查,監控評估水源地、農產品種植區及水產品集中養殖區環境激素類化學物質風險。加強有毒有害化學品環境事件調查及應急監測,建立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加強重點行業和重點監控企業二噁英監督性監測,開展重點持久性有機物調查。到2020年,基本淘汰林丹、全氟辛基磺酸及其鹽類和全氟辛基磺酸酰氟、硫丹等一批《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管制的化學品。
第七章 切實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第一節 維護全省生態安全格局
1.系統化開展全省生態保護與建設。劃定事關全省生態安全的重要區域,以生態安全屏障以及重要水系為骨架,以其他重點生態功能區為支撐,以禁止開發區域為節點,以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網絡為脈絡,優先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維護全省生態安全。
2.構筑“三屏四廊”生態安全格局。加強山區生態保護與建設,實施生態移民、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重點防護林等工程,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伏牛山、桐柏大別山和太行山三大山地生態屏障。建設高標準防護林帶和農田林網,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建設南水北調中線生態保護帶、沿黃生態涵養帶、沿淮生態保育帶、明清黃河古道生態文化走廊。推進平原沙化治理及防護林建設,高水平建設平原生態涵養區。
3.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管理。完善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設施。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系統保護。
第二節 管護重點生態區域
1.深化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和管理。實施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限制和禁止發展的產業目錄。實施太行山生態功能區、伏牛山生態功能區、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丹江口水庫水源涵養功能區、桐柏山水源涵養功能區分類管護,著力增強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維護生物多樣性等提供生態產品的能力,引導超載人口逐步有序轉移。優化轉移支付政策,強化對區域生態功能穩定性和提供生態產品能力的評價和考核。加快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與建設項目實施,加強對開發建設活動的生態監管,改善升重點生態功能區所在縣域生態狀況。開展典型生態系統的生態質量氣象綜合評價,定量評估氣象災害對典型生態系統的影響。
2.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與管理。落實全國自然保護區發展規劃。建立自然保護區“天地一體化”動態監測核查體系,定期開展自然保護區遙感監測、核查和執法檢查;加強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基礎調查和管理評估,進一步規范自然保護區勘界等工作,落實自然保護區土地確權和用途管制要求。有步驟地對居住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和緩沖區的居民實施生態移民。
3.加強各類公園管理。合理確定國家及省級公園范圍,強化對重要生態系統的保護和永續利用。統籌推進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自然保護地保護與管理,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地規劃、建設和管理的統籌協調,完善管護設施,提高管理能力。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