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技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林業局、氣象局聯合印發《“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規劃旨在持續加大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強化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專項規劃還提出十二項具體發展目標,其中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提出,深化大氣污染的成因及其健康影響研究,突破大氣污染監控、質量管理領域核心技術,構建我國區域霧霾和光化學煙霧防治技術體系,形成解決我國大氣復合污染問題的綜合技術方案。
水污染防治。加強水處理與資源化、流域水生態管理領域基礎研究,建立低耗與高值利用的水污染綜合防控與修復、基于標準與效應協同控制的飲用水凈化、流域水生態智慧管理等成套技術,形成構建區域低耗處理與健康循環水環境系統的綜合技術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深化土壤污染過程、生態與健康效應、聯合修復機制研究,建立融“監測-預警-防控-修復”于一體的成套技術體系,推動修復技術應用工程化與材料設備標準化建設,形成我國分類防治土壤污染的綜合技術方案。
專項規劃還提出重點開展12項任務,包括大氣污染成因與綜合控制、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修復、土壤污染防治與安全保障、退化生態環境恢復與生態安全調控、廢物綜合管控與綠色循環利用、化學品風險控制與環境健康、環境國際公約履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環境基準與標準體系建設、重點區域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創新基地建設與人才培養、國際合作網絡構建等。
科技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關于印發《“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的通知
國科發社〔2017〕119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科技廳(委、局)、環境保護廳(局)、住房城鄉建設廳(委、局)、林業廳(局)、氣象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局、建設局(環境保護局)、林業局,各有關單位:
按照《“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的總體部署,為明確“十三五”期間環境領域科技創新的發展思路、發展目標、重點技術發展方向、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特制定《“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科技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林業局 氣象局
2017年4月27日
“十三五”環境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
為推進我國環境保護科技工作,持續加大科技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支撐力度,強化科技創新促進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針對我國主要環境問題與科技需求,依據《“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和《“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有關精神和要求,編制本規劃。本規劃主要明確了“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科技創新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是國家在環境保護領域科技創新的專項規劃,是實現生態環境“綠水青山”的科技行動指南。
一、形勢與需求
(一)工作基礎
1.“十二五”環境科技發展狀況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工作?!笆濉币詠恚ㄟ^各類科技計劃、產業技術規劃和行業發展規劃,我國在環境領域部署和實施了一系列科技項目與工程,投入總經費約2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經費約80億元。研究機構科研條件明顯改善,支持了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平臺/中心/實驗室共約110個??萍既瞬抨犖椴粩鄩汛?,2015年隸屬于環境領域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員全時當量增至約13000人年,“十二五”期間增幅超過30%。2014年以來,已啟動實施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成因與控制技術研究”重點專項和“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研究”重點專項。
通過科技任務部署和實施,突破了環境領域的一批重大前沿與核心關鍵技術。過去5年,在典型有機污染物的分析方法、環境行為、毒理效應與控制原理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明確了氣溶膠形成機制,突破了大氣細顆粒物在線監測、污染源排放清單、二氧化硫減排、柴油車污染控制等關鍵技術,研發了一批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新技術,帶動了室內空氣凈化、煙氣脫硝等設備與工藝的實際應用;闡明了水處理微生物聚集體形成與作用機制,突破水中顆粒物超高速分離、污水脫氮除磷等關鍵技術,水污染控制技術水平全面提升,推動了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氨氮等廢水生化物化處理技術發展和提升了河流綜合治理工程技術水平;自主研發出低成本、易推廣的污染土壤和湖泊底泥修復技術,并獲得推廣應用;突破了垃圾資源化、污泥清潔焚燒、含砷固廢清潔處置等關鍵技術,固廢處置與循環利用已由理念轉入實施,構建了若干重點行業、重點區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技術模式;建設和完善了陸地生態監測系統、環境衛星觀測系統,建立城市生態過程模擬、生態功能區規劃、交錯帶生態評估與恢復等技術體系,創新了脆弱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模式,并在西部地區獲得大范圍推廣應用。
科技成果在建立立體監測體系、支撐污染減排、引領環保產業發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國際地位提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長期監測網絡,為區域生態保護與恢復提供了重要研究平臺;形成多套重大工程建設生態保護技術方案,支持了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建設;環保產業從對國外單項技術跟蹤模仿,逐步走向自主創新之路;設立了多項國際公約的專門履約機構,積極參與履約進程及相關事務,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迄今,我國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要素、全鏈條、全方位的環境科技創新體系,從地下到空中環境介質、從環境過程認知到產業化推廣示范、從標準法規制訂到環境風險管理等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為我國環境質量改善、環境風險控制、生態安全保障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為環境領域“十三五”科技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