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污染減排壓力巨大。由于我市工業治理和結構調整項目減排潛力不足,缺少污染減排大項目支撐,特別是縣區污水處理廠建設后日處理量遠遠低于設計處理量,減排作用發揮不夠,對完成污染物總量控制指標造成較大影響;
三是項目資金投入不足。由于受財力所限,加之融資渠道單一,導致部分項目提出后無法開展論證建設,有些項目配套資金落實不到位,使項目建成投入運行但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如城市污水處理工程,配套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不到位,導致大部分實際處理污水量達不到設計處理能力的50%,無法發揮污染防治作用且運行困難。
四是鄉鎮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建設重視不夠。規劃中列入了大量鄉鎮污染防治項目,但開展前期論證的較少,更談不上開工建設,發揮污染防治效益。
五是環保系統監管手段薄弱。環境監測、環境監察、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反應等能力較低,還不適應新《環保法》的要求。
第二章 “十三五”環保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攻堅期、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期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深化期,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各項改革日益深入,環境保護面臨重大轉型,機遇和挑戰并存。
第一節 面臨的機遇
一、環境保護地位更加突出。環境保護得到黨中央、國務院日益重視。黨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嚴格“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開展生態環境審計,落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終生負責機制。十八屆四中、五中全會報告對環境保護提出了更加具體的要求,環境保護工作必將呈現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配合、公眾參與的良好局面。
二、污染物新增量漲幅進入收窄期。隨著調結構,穩增長各項措施的落實,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目標值的調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在降低,有利于開創環境質量改善和污染防治的新局面。
三、環境法治日臻完善。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于2016年1月1日實施,地方被賦予部分環境立法權,各項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修訂完善工作有序開展,這些將有力地推進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為氣、水、土壤等污染防治提供強有力的法制支持,為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奠定基礎。
四、公眾環境訴求日益高漲。公眾環境權益觀增強、環境公平正義訴求與環境質量改善要求提升,要求政府加大生態環境保護投入,加大污染治理和監管力度,這些將成為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動力。
五、環境監管體系發生重大改革。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對環境監管體系改革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完成時間,在“十三五”期間,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進一步強化環境監管的能力。
第二節 面臨的挑戰
一、全面改善環境質量形勢十分嚴峻。天水市水污染物來源以生活源為主,大氣污染物來源以冬季采暖燃煤為主?!笆濉逼陂g各縣區均建成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短期內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難度大,整體污染減排潛力不足,環境質量全面改善面臨挑戰。
二、環境保護投入不能滿足發展需要。由于天水經濟欠發達,地方財力有限,投入環境保護的資金雖然逐年增加,且在“十二五”末增長幅度較大,但與全市水、大氣、土壤、固體廢棄物等環境污染治理、環境監管和監測能力建設的要求相比,面臨較大挑戰。
三、環境風險防控能力整體偏弱。目前環境突發事件進入高發期,市級雖然成立了環境應急機構,但各縣區無機構,全市整體上環境風險防控專業隊伍建設滯后、應急設備不足、信息指揮平臺建設滯后,沒有建立市縣(區)聯動防控體系,環境風險防控面臨挑戰。
四、農村環境保護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多年來,環境保護重城市、輕農村的現象比較突出,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農業生產廢棄物、畜禽養殖等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影響環境質量的全面改善,統籌城鄉環境保護面臨挑戰。
第三章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和指標體系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生態文明理念為引領,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環境保護優化發展方式、拓展發展空間、增強發展動力,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持續推進綠色發展,積極推進環境保護體制改革。堅持守住區域生態紅線、行業排污總量、環境準入門檻,堅持城鄉環境治理并重,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建立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業排放許可制,健全環境信息公布制度,實現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環境質量目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科學發展,強化保護。堅持科學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促進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
二、環保惠民,促進和諧。堅持以人為本,優先解決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維護人民群眾健康和環境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三、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堅持從源頭預防,消除重大環境安全隱患,防止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或危害群眾健康的環境污染群體性事件;堅持污染源頭和全過程預防,從單純開展點源污染治理向區域、面源綜合治理轉變,全面推進環境質量改善。
四、全面推進,重點突破。運用法律、經濟、技術、行政等綜合手段,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動的環境保護新格局,全面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環境污染監管力度,推進城鄉環境一體化建設。對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環境問題,集中力量,率先突破。
五、改革創新,破解難題。嚴格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有效解決一些盲目開發、過度開發的問題。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落實部門職責。完善環境經濟政策,發揮市場在保護環境中的重要作用。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