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搭建平臺借智引力。2016年4月,阿壩州人民政府與河海大學、水利水電規劃設計院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通過校(院)地合作,借智引力,共同促進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區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成為全國首個開啟流域水生態綜合治理的市州。2016年11月在汶川召開“第二屆世界水谷論壇暨首屆汶川論壇”,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為岷江—大渡河流域綜合治理問診把脈,推進岷江—大渡河流域水生態修復治理。
二是編制規劃綜合施治。由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牽頭編制的《岷江-大渡河上游地區重大生態修復工程總體規劃(2016~2030年)》已形成送審稿,將于5月中旬由四川省決策咨詢委員會組織專家進行咨詢論證。該《規劃》圍繞阿壩州“三區一中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先試工作要求,涵蓋岷江、大渡河上游干流沿線及其主要支流,輻射黃河、嘉陵江流域,重點布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規劃、生態經濟規劃和智慧流域建設規劃,預計投入781億元資金,通過開展5—15年的綜合治理,基本實現“生態修復取得重大進展,生態服務功能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良性循環,生態特色農牧業體系全面構建”的戰略目標。
三是整合資金強化保障。2016年,岷江—大渡河上游生態修復工程落實項目413個、資金30.99億元,2017年擬實施項目353個,計劃投資30.96億元。在用好國家、省對阿壩州生態建設政策和資金的同時,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推動地區間、流域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引進和推行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讓更多的資金注入岷江流域綜合治理。
四是探索機制促進長效。州委、州政府將岷江—大渡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納入目標考核,建立完善考核辦法和細則。同時,以“河長制”為基礎,逐步探索和構建守土有責的“合力”推進機制、市場經濟的“動力”運行機制、公眾參與的“借力”協作機制,著力建立一批長效機制,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約束作用,進一步營造出崇尚生態文明、推進生態保護的良好氛圍,發揮公共財政的導向作用,引導鼓勵民間資本進入生態建設領域,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主動”的投入格局。
編輯:李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