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新技術供給能力。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組織實施重大技術創新工程。瞄準世界前沿、行業發展和轉型急需共性技術,靈活通過自主創新、引進創新、集成創新,加大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儲備力度,持續開展面向產業應用的關鍵性、瓶頸性和產業共性技術的聯合攻關,形成源源不斷的新技術供給。圍繞創新鏈布局產業鏈,充分發揮山東省技術市場等技術轉移機構作用,推動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十三五”期間,全省授權發明專利年均增長20%以上,超過100項成果獲國家級獎勵。
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營。實施知識產權強省戰略,引導企業加強知識產權前瞻性、戰略性布局,降低國外知識產權使用許可費支出。建立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可納入知識產權保護范圍的制度規則,切實強化商業秘密保護。對知識產權侵權違規行為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將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納入信用考評體系。積極培育知識產權中介機構和市場運營主體,完善專利代理人制度,提升知識產權價值和成果轉化效率。
大力開展軍民融合創新。支持青島、煙臺、威海、臨沂等市建設軍民科技融合創新示范基地,著力開展軍民兩用技術研發、裝備研制。通過開展軍地技術研發合作、成果轉移,不斷提升新技術的“造血”能力,同時加快相關技術成果向社會經濟領域轉化,以大功率發動機、大型工程裝備、特種車輛、高性能精密計算機、先進儀器儀表、智能制造、核電裝備等高端裝備制造為重點,發展戰略性軍民融合產業。設立國防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爭取國家國防科研和產業化項目在我省落地,支持我省企業參與重大國防工程和設施建設。支持具備開放條件的軍工集團、軍工院校、科研單位來我省設立研發機構。
五、保障措施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強化重大項目帶動、市場消費拉動、財稅金融支持、人才隊伍保障和組織協調推進,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共同引導市場主體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合力,共同推進。
(一)強化項目帶動,提升產業規模組織實施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積極推進山東半島自主創新示范區、黃河三角洲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完善高技術產業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的基礎設施,提高產業承載能力。規劃建設山東省藍谷區域創新中心等一批省級區域創新中心,推進區域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打造形成特色優勢顯著的“創新谷”。落實智慧城市、寬帶山東、大數據等重大戰略,推進新一代網絡通訊、大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支撐能力。
加快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篩選100—200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納入重大項目庫,開展定期調度協調,引導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充分發揮對行業的示范引領帶動作用。利用渝洽會、香港山東周等平臺,加強與全國工商聯對接,引進一批技術水平高、投資規模大、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項目。
謀劃實施新業態新模式重大項目。圍繞“互聯網+”十大領域,組織實施一批“互聯網+”行動項目,重點推進機械、汽車、輕紡、化工、冶金等行業實施一批智能化制造項目,實施電子政務、智慧海洋、高效物流等領域項目,推動電子商務、分享經濟等新業態發展,提高產業數字化、智能化、服務化水平。
(二)強化市場拉動,擴大市場占有率。
大力實施政府應用推廣工程。建立政府部門采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服務常態化機制,組織實施一批政府應用推廣工程,重點推廣產業化初期、社會效益高、市場接受度低的重大技術和產品,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服務的市場占有率。結合“中國制造2025”、精準扶貧等重大戰略,推進實施光伏扶貧、節能和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工程等,培育消費新增長點。
加快實施首臺(套)設備保險補償制度。立足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結合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指導目錄》,制定符合我省產業發展實際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目錄,擴大企業參與范圍。落實好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保險補償政策,降低投保成本,提高企業投保積極性。
深入實施質量強省和品牌戰略。發揮省長質量獎示范帶動作用,支持企業努力提升研發設計、品牌創建、營銷拓展能力,積極注冊商標、申報專利及主導或參與制定行業、國家和國際標準,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名牌企業和名牌產品。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產品質量控制和技術評價實驗室、檢驗檢測基地和專業檢測技術聯盟。強化國際交流合作,推動標準國際互認,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質量認證、境外注冊商標、境外收購等,打造國際化品牌。
(三)推動開放合作,拓展發展空間。
面向全球開放創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技術需求,支持高校、科研單位、企業與國外相關機構聯合開展重大關鍵技術研究。吸引跨國公司來魯設立研發中心,鼓勵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通過自建、并購、合作共建等方式建立研發中心。充分利用中韓、中澳、中新等自貿區協定,主動對接,建立科技合作機制,承接自貿區開放合作溢出效應。
探索推動國際合作園區建設。鼓勵我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主導或參與建設國際合作產業園區。積極吸引有實力的國外企業到我省投資,創建各類專業化產業園區。遵循國際貿易規則,改革簡化審批流程,助推合作園區貿易投資便利化。
(四)拓寬融資渠道,強化資金保障。
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優化財政專項資金支出結構,以“創新券”、引導基金、專項資金等方式,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平臺、示范工程、創新中心和產業集聚區等載體支持。認真落實增值稅轉型、所得稅減免、進口設備免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政策。
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項目推介常態化制度,搭建銀企交流平臺,積極引導金融機構采取投貸聯動等新模式,進一步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傾斜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提高中小企業融資能力,擴大融資規模。積極利用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工程和項目建設。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