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山東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全文)

時間:2017-03-27 15:38

來源:山東省政府

評論(

1.新能源。

高效發展風能。重點發展陸上3兆瓦以上、海上10兆瓦以上大型發電機組,加快研發先進高效、應用廣泛的低風速風力發電機組,提升大尺度葉片、軸承、齒輪箱、控制系統、變槳系統、偏航系統等關鍵部件的自主化水平。發展風電機組在線監測與故障診斷、風電場功率預測、遠程監控、能量管理、區域集控系統,提升風能監測應用水平。到2020年,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40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8.6%。

優化發展太陽能。大力實施光伏“領跑者”行動和光伏扶貧工程,促進先進光伏產品應用和產業升級。提升熱利用的層次,重點發展大型中溫平板集熱器、選擇性吸熱體涂層材料、儲能材料和系統等產品。積極發展光熱發電產業,研發制造聚光場控制裝置、拋物面槽式吸熱管、塔式吸熱器、菲涅爾吸熱器、350℃以上高溫傳熱流體等先進技術和裝備。發展離網、微網、分布式并網及公共電網側并網光伏發電系統。到2020年,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100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6.1%。

推廣發展生物質能。鼓勵采用氣化、固化、碳化成型等聯產技術,用于秸稈集中供氣、供熱或供電。推動生物質能裝備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突出發展大型沼氣發電機組、低熱值生物質燃氣發電機組、高效低耗大功率壓縮成型機、規模化生物質成型燃料生產工藝和成套設備。提高生物液體燃料的供給水平,以燃料乙醇推廣為契機,研發生產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航空生物燃料、合成生物燃油的先進工藝和成套設備。到2020年,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容量達到230萬千瓦時,占全省總裝機容量的比重達到1.4%。

2.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

發展新型電池和電控系統。重點發展鋰離子動力電池、鉛炭儲能電池等高端電池,加快燃料電池、氫能電池等新型電池研發及產業化。積極推進高性能、高可靠性動力電池生產、控制和監測設備創新,提升動力電池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鼓勵采取自主創新與集成創新相結合的方式,加快研發突破新一代新能源汽車電控技術,推進“雙80鋰電池”集中式管理系統、電動大巴鋰電池分布式管理系統、電動乘用車整車管理系統的商業化。

壯大整車規模。推動由整車企業聯合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企業及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設低能耗與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平臺。以新能源汽車推廣示范為契機,依托中通客車等龍頭企業,研發制造續航里程更長、舒適性更優的新能源客車,建設配套體系完善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完善掛牌、保險等保障體系,推動安全、適用、便捷、低成本的低速電動車發展,著力滿足鄉村出行需求。推動國Ⅳ及以上低能耗發動機在重卡汽車的推廣應用,降低卡車排放水平。到2020年,建成聊城、臨沂、棗莊、濰坊、德州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區,純電動轎車、載貨電動車等各類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100萬輛。

3.高效節能。

推進工業節能。開展余熱余壓余氣利用技術的研發及推廣,發展燒結及煉鋼煙氣干法余熱回收利用、火電廠煙氣綜合優化系統余熱深度回收、乏汽與凝結水閉式回收等節能工藝。推動焦爐煤氣制LNG、高爐煤氣富化提純裝備在鋼鐵、焦化等行業的示范應用。提升先進鍋爐窯爐技術,發展工業鍋爐等離子點火、燃燒自動控制調節、富氧/全氧燃燒等高效煤粉燃燒裝備,燃油、燃氣工業窯爐采用高溫空氣燃燒裝備。推動制造業企業能源管控中心建設,促進風能、大陽能與傳統能源的集成管控和有序應用。

推動建筑節能。深入實施綠色建筑行動,圍繞新型城鎮化建設需求,研究開發高性能建筑保溫材料、光伏一體化建筑用玻璃幕墻等節能建筑材料與產品。完善提高綠色建筑標準規范,鼓勵采用節能建筑門窗、隔熱安全節能膜、屋面防水保溫系統等建筑節能新材料產品。鼓勵引導商業地產和工業廠房推廣綠色建筑,推進大型公共建筑、居民住宅開展節能改造,推廣鋼結構裝配式建筑,不斷提高用能效率和管理水平。

4.先進環保。

提升環保裝備技術水平。發揮國家和省級節能環保示范企業的引領作用,研發制造廢水電催化氧化、活性炭厭氧生物流化床預處理、污水脫氮除磷、重金屬污水深度處理、有機廢水膜處理、臭氧水高級氧化還原降解等水處理關鍵裝備和材料。圍繞冶金、焦化、玻璃、建材、石化、化工、噴涂、包裝印刷、中小型燃煤鍋爐、移動交通設施設備污染源等行業廢氣污染治理,推進高效除塵、脫硝、脫硫、揮發性有機物治理、高效煙氣脫硝催化劑及循環再生等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研發與利用。

開發應用環保新產品。開發膜材料和膜組件、高性能防滲材料、高效金屬及陶瓷過濾器、離子交換樹脂、生物濾料、高效活性炭等環保材料。推動有機合成高分子絮凝劑、微生物絮凝劑等環保藥劑在油田開采、污水處理等領域的應用。鼓勵研發便攜、準確的在線連續監測設備,形成系列化的污水、廢氣、工業有機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產品以及汽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設備等移動污染源在線監測設備產品。

5.資源循環利用。

推動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開展重點產品及生產工藝綠色生態設計,編制并實施一批生態技術指引、生態產品設計標準、綠色產品評價體系。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鼓勵運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提高再生資源行業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和經營管理水平。研發煤灰空心微珠分級提取、煤矸石低溫活化礦井填充、煤矸石提取超細纖維造紙等技術和工藝設備,推進粉煤灰和煤矸石領域資源綜合利用。圍繞有效挖掘冶金廢渣寶藏,開發氧化鋁赤泥低成本脫堿、高鐵赤泥及赤泥鐵精礦深度選鐵、塵泥多金屬協同提取、鐵合金廢渣錳鉻硅資源梯級利用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提高冶金廢渣的綜合利用率。到2020年,建立20個大宗工業廢棄物高附加值利用示范基地或工程。

推動“城市礦產”和農村廢舊資源開發。研究開發城市生活垃圾滲透液膜處理、濃縮液處理處置、餐廚垃圾源頭油水分離等先進技術及裝備,提升無害化處理水平,提高生物柴油等高端產品得率。研發制造建筑廢物資源化再生裝備,推動再生無機料在道路工程中的示范應用。加快廢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研究開發環保先進的貴/重金屬分離技術,培育壯大“城市礦產”經濟。結合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實行“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的農村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布局建設一批村級廢舊資源回收中心,推動農機、農膜等生產生活廢棄物循環利用。到2020年,培育10個再生資源回收體系示范縣、30個再生資源利用示范園。

1...3456789

編輯:張偉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