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3-14 09:36
來源:遼寧環保
2014年4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修訂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該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
2013年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下決心治污,讓人民看到希望。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公眾迫切希望遏制污染,最起碼,要看到環境改善的希望??吹较M?,這也是人民對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
并且較2012年“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提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新措辭。將我國工業節能的著力點從“淘汰落后產能”,逐步過渡到龍頭企業的設備升級。希望環保成為調整產業發展方式,結構轉型的要素,并希望下一屆政府能夠在結構調整時把利用環保節能來作為重要的抓手。
2013年6月1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確定了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簡稱”大氣十條”),主要內容如下:減少污染物排放;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耗能;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強化節能環保指標約束;推行激勵與約束并舉的節能減排新機制,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加大對大氣污染防治的信貸支持等。
2012年
兩會中提到了食品安全、水污染和空氣污染問題。喝干凈水,吸清潔空氣,吃放心食物已經成為重大的民生期待。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近年來,空氣和水污染已經引發了社會廣泛而深切的關注。因此,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治食品安全問題,治理空氣和水污染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職能的客觀要求,也是緩解民生焦慮、提升國民幸福感的重要著力點。
在空氣和水污染治理方面建立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加強環境監督體系建設,健全空氣和水污染的應對機制;加快發展方式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科學制定城市規劃,優化城市區域功能和產業結構,從源頭上減少污染排放;將環境質量指標納入各級政府領導的考核指標,建立健全環保問責制度,通過制度化設計確保環保落實到位;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以食品安全法為準繩,健全和完善食品安全訴訟制度,提高違法成本,重典治亂,給予食品安全違法行為者最大震懾,抑制違法沖動;建立起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負責、社會監督互動的新型治理機制,實現外部他律與行業自律相結合,在法律威懾力的基礎上提高道德約束力;抓源頭治理,解決好分段監管中的銜接問題,減少監管交叉做好全程全時“無縫”監管;推進堵截與疏導相結合,既要重拳出擊、消除食品安全隱患,又要因勢利導,構建食品廢料的政府回收利用渠道,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引導小作坊小攤販規范運營。
2011年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強資源節約和管理,提高資源保障能力,加大耕地保護、環境保護力度,加強生態建設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面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11.4%,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別降低16%和17%,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8%至10%,森林蓄積量增加6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21.66%,切實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江大河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明顯提高基本農田灌溉、水資源有效利用水平和防洪能力。
2010年
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回顧了09年大力調整經濟結構,夯實長遠發展基礎的一系列過程——“三農”工作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7253億元,增長21.8%。大幅度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2009年我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0.36%,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得到扎實推進。
他也提出了要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著力搞好宏觀調控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著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著力改善民生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2009年由于人民廣泛關注資源環保問題,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實現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約束性目標,根據《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2009年兩會提出繼續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建設。
2008年2007年5、6月太湖藍藻爆發。隨后,滇池、巢湖藍藻也相繼暴發,高增長的中國進入“水污染密集暴發階段”,凸顯經濟高速成長之痛,引起了廣泛關注,并成為2008年兩會的關注熱點。
7月12日,國家環??偩中迹袊鴮⒃谔⒊埠?、滇池流域制定更嚴格的環保標準,對違法排污者采取“高限處罰”措施,并進一步擴大“區域限批”范圍。隨后,國家有關部門頻頻動用財稅杠桿,調控“兩高一資”行業,遏制資源過度開發畸形出口,抑制高能耗、高污染行業投資反彈。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