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
主要目標指標。
工作目標。到2020年,全市水環境質量得到階段性改善,污染嚴重水體較大幅度減少,飲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續提升,地下水超采得到嚴格控制,近岸海域環境質量保持穩定,水生態環境狀況有所好轉。到2030年,力爭全市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水生態系統功能初步恢復。到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質量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實現良性循環。
主要指標。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
到2020年,水質優良(達到或優于Ⅲ類)比例達到25%以上,喪失使用功能的水體(劣于Ⅴ類)斷面比例下降15個百分點,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近岸海域水質保持穩定。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狠抓工業污染防治。
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分類實施工業園區、科技園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各類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集中治理:現有工業集聚區的污水處理設施符合環保要求的,強化監督管理,確保穩定達標排放;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掛牌督辦,2016年底前完成整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暫停審批和核準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相關部門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嚴格工業集聚區規劃環評審查,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同步規劃和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2016年底前,全市工業集聚區全部實現污水集中處理,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市環保局牽頭,市科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商務委、市市容園林委配合,相關區縣人民政府落實。以下各項均需相關區縣人民政府落實,不再列出)
專項整治重點行業。制定造紙、焦化、氮肥、有色金屬、印染、農副食品加工、原料藥制造、制革、農藥、電鍍等行業專項治理方案,實施清潔化改造。2017年底前,按國家要求完成造紙、焦化、氮肥、印染、原料藥制造、制革等行業的技術改造。(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配合)
取締嚴重污染企業。全面排查裝備水平低、環保設施差的小型工業企業,2016年底前,取締不符合產業政策的造紙、制革、印染、染料、煉焦、煉油、電鍍、農藥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生產項目。(市環保局牽頭,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中小企業局、市國土房管局、市發展改革委配合)
深化工業污染源治理。加強對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加快國控、市控重點水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安裝工作,并實現與環保主管部門聯網,力爭到2020年底前,覆蓋全市廢水排放總量95%的企業全部安裝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2016年底前,現有廢水直排工業企業通過關閉、接入污水處理廠、遷入工業園區、升級改造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等措施,實現工業廢水集中處理或排放達到受納水域的功能區水質要求。(市環保局牽頭,市水務局、市建委配合)
強化城鎮生活污染治理。
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改造。加快推進110座現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改造,2017年底前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DB12/599-2015)或再生利用要求。新建、擴建城鎮污水處理廠和新建一般鎮污水處理設施,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要求,到2019年,全市所有區縣和建制鎮具備污水收集處理能力,建制鎮和城市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85%和95%以上。(市水務局、市建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配合)
全面加強配套管網建設。加快推進中心城區雨污分流工程,全市城鎮新區建設全部實行雨污分流。中心城區重點實施和苑、西姜井、宋莊子、張貴莊路等污水管網空白區建設。實施區縣污水管網空白區管網建設工程。積極推進初期雨水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建設中心城區新開河、先鋒河等調蓄池2座,解決初期雨水污染。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與配套管網實行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投運。2017年底前,全市建成區污水基本實現全收集、全處理。(市建委、市水務局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環保局配合)
推進污泥處理處置。全市所有污水處理設施產生的污泥進行穩定化、無害化和資源化處理處置,禁止處理處置不達標的污泥進入耕地。非法污泥堆放點一律予以取締。2017年底前,全市現有污泥處理處置設施基本完成達標改造。2020年底前,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90%以上。(市水務局、市建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環保局、市農委配合)
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
防治畜禽養殖污染。科學劃定畜禽養殖禁養區。2016年底前,依法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小區)和養殖專業戶。(市環保局牽頭,市農委配合)
根據污染防治要求,對現有1878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糞便污水貯存、處理、利用設施,2016年完成297家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治理工程。散養密集區實行畜禽糞便污水分戶收集、集中處理利用。自2016年起,新建、改建、擴建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實施雨污分流、糞便污水資源化利用。(市農委牽頭,市環保局配合)
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制定實施全市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方案。結合實際,嚴格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土地開發整理等相關標準規范,新建高標準農田要達到相關環保要求。敏感區域和大中型灌區要因地制宜,利用現有溝、塘、窖等,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建設生態溝渠、污水凈化塘、地表徑流集蓄池等設施,凈化農田排水及地表徑流。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補助試點經驗,加快綠色防控推進步伐,推進農作物病蟲統防統治有力有序展開,到2019年,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0%以上。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精準施肥和水肥一體化技術和機具,機械施肥、水肥一體化分別達到200萬畝和45萬畝以上,推廣配方肥和有機肥,到2019年,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全市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市農委牽頭,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委、市國土房管局、市水務局、市環保局、市市場監管委配合)
編輯:李姝樂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