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氣網從吉林省環保廳獲悉,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已經同意并要求轉發《吉林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此規劃規定了大氣治理、水污染、垃圾處理等明細,未來吉林省將努力實現2020年,全省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境空氣質量明顯改善,各市(州)政府 (包括長白山管委會及梅河口市、公主嶺市、琿春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分階段達到292天 以上, 環境空氣中 PM2.5年 均濃度較 2015 年下降 20% 以上;松花江、遼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基本消除劣于Ⅴ類及未 達標的Ⅴ類水體, 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內基本消除黑臭水體,主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 100%, 重點湖泊水質穩定達標; 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 局部區域得到有效治 理,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 險得到基本管控等目標。
吉林省環境保護“十三五”規劃
“十三五”時期,是吉林省全面振興發展的攻堅期,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也是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大有作為的重要 戰略機遇期。統籌謀劃我省“十三五”環境保護的主要目標和重點任務,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環 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是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綠色發展、加快建設美麗吉林、不斷開創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依據。
第一章 把握環境形勢 確立保護目標
“十二五”以來, 全省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不斷加大, 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但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要求相比、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生態環境預期相比, 還存在一定差距。 “十 三五” 期間,是改善環境質量的關鍵期和戰略機遇期, 環境保護挑戰與機遇并存,提高環境質量,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 理,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是核心任務。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部署,把握新形勢、適應新常態、迎接新使命、達到新要求、創造新業績、開創新局面。
第一節 發展基礎
“十二五”時期,全省環保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 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決策部署,凝心聚力,攻堅克難,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呈現繪制新藍圖、打開新局面、步入新階段的良好態勢。
污染防治水平不斷提升。全省按照 《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 和 《大氣污染防治目標任務書》 要求, 深入推進 “1+N”大氣污 染防治模式的落實, 大氣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 地級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穩中向好。 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扎實推 進,2015年全省主要江河75個國省控監測斷面中有 52 個斷面 能夠達到水質控制目標要求, 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較“十一五” 末下降5.3個百分點, 全省主要城市20個飲用水源的水質狀況良好,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 88%。 超額完成 “十 二五” 主 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排任務,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 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較 2010 年削減 12.7%、11.4%、12.8% 和 7.5%,完成3430個減 排項目, 實現 20 萬千瓦以上燃煤發電機 組脫硫設施、30萬千瓦以上燃煤發電機組脫硝設施、90平米以上鋼鐵燒結機脫硫設施、日產熟料2000噸以上水泥窯脫硝設施、 縣級污水處理廠等減排工程建設 “五 個全覆蓋”。生 態建設取得 積極進展,完成7個省級晉升到國家級的自然保護區創建工作, 新建13個省級自然保護區,全省現有51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 占全省國土面積的136%,創建1個國家級生態縣、9個省級生態縣、126個生態鄉鎮、234 個生態村。 農村環境保護進一步加強,累計投入資金 14.96 億元, 在 69 個重點縣 (市、 區) 建設 農村綜合整治示范村2225個,受益人口達400萬人。固體廢物、重金屬、放射性物質等污染防治水平不斷提升, “十 二五” 期間建成垃圾無害化處理場 25 座,處理能力較“十 一五” 期間提高 2倍,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達到80%,提前一年完成重金屬污染防治重點項目建設。
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能力不斷增強。堅持為全省經濟建設服務,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能力大幅提升。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性不斷加強,從源頭上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能力明顯提高, 為 200 余項重大項目和民生工程開辟 “綠色通道”,規劃環評執行率提高到90%以上,環評審批效率提高20% 以上。牢牢把握污染治理和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將其與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結合,與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持續淘汰落后產能,嚴控新增過剩產能,推進了產業結構調整。鼓勵環保新技術應用,大力推行清潔生產,不斷挖掘環保產業有關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潛力。認真貫徹落實新修訂的環保法,環境執法監 管力度不斷加大,全面開展環境保護大檢查,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為。環境風險防范能力不斷增強,持續加強省、市環境應急指 揮平臺建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庫、專家庫和風險源檔案不斷完善,全省128戶重大風險源企業除停產的以外,均完成應急預案編制、 修訂、 評審和備案工作, 開展 50 余次環境突發事件、核與輻射突發事故應急演練,有效維護了環境安全, 全省未發生重特大環境信訪和突發環境事件。環境監管能力不斷加強,國控企業全部建成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全部具備新標準監測能力并實時發布監測數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初步建立。
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措施基本到位。編制了《吉林省生態 環境質量提升十年綱要》,開展了環境質量提升和生態環境建設兩個重大課題研究,全面實施生態環境領域改革創新各項措施。積極開展環境保護綜合督察, 推動環境保護由“督 企”向“督 政”轉變,嚴格落實政府和相關部門環保責任, 取得了良好效果。推動環境治理體系由總量減排為統領向質量目標為導向轉 變,制定了清潔空氣、清潔水體、清潔土壤三個行動計劃,著力 解決了一些突出的環境問題。綜合運用各種政策措施推動工作方 式轉變,探索建立生態環境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推行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評比。推動傳統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向環境管理的精細化轉 變,啟動了以提升環境質量為目標的環境保護大數據平臺建設, 環境管理信息化水平不斷提升。強化基層基礎建設,充分調動發 揮縣區、鄉鎮、社區的積極性、創造性,縣區環境保護基礎能力取得實質性進展。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