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農業部印發《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十三五規劃》(附全文)

時間:2017-02-21 10:42

來源:第一農經、農業部發展計劃司

評論(

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的決策部署,切實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依據《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2014—2018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2013—2020年)》等規劃,編制本規劃。

一、發展現狀

(一)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旱作節水農業、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積極進展。一是耕地保護基礎不斷夯實。建成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面積近4000萬畝,西北旱作節水農業示范區約700萬畝,湖南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區170萬畝,區域農業基礎條件和耕地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草原保護與建設成效顯著。2015年,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為54%,比2011年提高3個百分點;重點區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載率15.2%,比2011年下降12.8個百分點;累計落實草原承包面積42.5億畝,占草原總面積的72%。草原生態持續惡化的勢頭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態狀況改善明顯。三是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與生態修復穩步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全面開展,海洋牧場建設不斷推進,海藻場和海草床建設初見成效,水生生物保護區體系基本建立。四是外來生物入侵防控體系初步構建。建設外來入侵生物防治示范區20個、天敵繁育基地24個、生物替代技術示范基地3個,形成了一批有效防治典型外來入侵生物的辦法,推廣示范一批綜合防控技術。五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建成全國農業面源污染國控監測網絡,建設了106個國家級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集成示范區,新創建了一批國家級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規模化大型沼氣工程和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在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峽庫區建設了一批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示范區。

(二)面臨問題

“十三五”時期,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仍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是部分區域耕地質量退化問題依然突出。東北黑土區耕地有機質含量下降,理化性狀變差,農田生態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區耕地重金屬超標,治理難度大;西北旱作農區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欠賬多,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還不高。二是草原生態環境依然脆弱。全國草原生態總體惡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轉,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積仍占1/3以上。部分地區亂開亂墾、亂采濫挖等破壞草原現象屢有發生。草原旱災、鼠蟲害和毒害草災害頻發,已恢復的草原生態仍很脆弱。三是外來入侵生物蔓延的態勢依然存在。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呈現傳入數量增多、傳入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的嚴峻態勢。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高達529種,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利用與保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威脅。四是漁業物種資源保護形勢依然嚴峻。受攔河筑壩、圍湖造田、交通航運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會經濟活動影響,重要水生生物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壞,魚類棲息地持續喪失,天然漁業資源量銳減,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五是農業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農藥獸藥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糞污隨意處置、秸稈田間焚燒等現象仍然存在,農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農業濕地侵占破壞問題依然嚴重。重要水域農業濕地被破壞、被開發問題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生態系統質量及穩定性下降。

(三)發展機遇

“十三五”期間,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仍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位,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面躍升,為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基礎保障。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等規劃順利實施,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農業科技創新不斷推進,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不竭動力。主要農產品連年豐收、農產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緩,為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戰略機遇。

總體來看,“十三五”時期是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加快推進期,必須貫徹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發展的要求,瞄準重點區域、突出問題,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強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推動形成資源利用節約高效、生態環境良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格局,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總體思路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綠色生態為導向,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降低利用強度、改善產地環境、發展綠色產品為目標,突出加強重要資源保護,強化重點區域環境治理,促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保育型農業,努力把過高的資源利用強度降下來,把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緩下來,推動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轉變,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節約優先。順應自然規律,通過最嚴格的管控,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擺在優先位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保護和節約促持續利用,降低資源利用強度,推動生態環境恢復。

——突出重點、分類施策。重點加強耕地、水、草原、漁業等重要農業資源和生態保護,加強東北黑土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區、西南石漠化區等區域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加大“一控兩減三基本”推進力度,分區分類采取不同措施,積極穩妥推進。

——明確權責、合力推進。加強部門間協作,強化工作指導,加大投入支持,將有關農業資金項目與綠色發展成效相掛鉤,調動和激勵市場主體推進綠色發展的積極性,形成推進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的合力。

——改革創新、完善機制。強化科技支撐,創新體制機制,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綠色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強化法治保障,培育資源和環境保護新動能,建立長效機制。

(三)保護目標

通過5年努力,實現農業資源永續利用水平明顯提升,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取得積極進展,農業生態功能得到改善恢復,農業綠色化發展取得重要進展。

——資源過度開發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力爭耕地重度污染面積不擴大,土壤清潔率達到80%以上。基本實現農業“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超過0.55,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利用率達到40%,農膜回收率達到80%,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75%。

——重點區域環境問題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東北黑土退化區、南方重金屬污染區、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區、西南石漠化區、草原生態治理區治理技術體系和推進機制基本建立,耕地輪作休耕全面推進,主要農產品產地實現農產品安全達標生產。北方農牧交錯帶、西北干旱區農業結構適應性水平、可持續發展水平明顯提升。

——農業生態功能得到恢復和增強。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漁業水域資源荒漠化趨勢,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重大外來有害入侵物種得到有效遏制。

——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機制基本建立。基本構建科學的考評機制、合理化的生態補償機制、市場化的投入交易機制、法制化的監督問效機制。

三、重點任務

(一)加強耕地質量建設與保護

加快建設高標準農田,開展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推廣深耕深松、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種植綠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機質,實行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恢復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構建養分健康循環通道。加強東北黑土地保護,減緩黑土層流失,繼續推進南方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到“十三五”末,建成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8億畝,耕地質量平均提升0.5個等級以上。

(二)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使用

深入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實施果菜茶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種植綠肥、沼渣沼液還田等方式減少化肥使用。繼續實施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風險農藥、高效現代植保機械。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獸藥,規范抗菌藥使用,嚴厲打擊養殖環節濫用獸藥行為。到“十三五”末,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達到9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30%以上,努力實現化肥農藥零增長。

(三)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

加快推進畜禽養殖糞污處理,支持建設規模化養殖場糞便處理利用設施和區域集中收集處理中心,推廣污水減量、厭氧發酵、糞便堆肥等生態化治理模式,建設覆蓋全鏈條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施秸稈機械還田、腐熟還田、青黃貯飼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實施秸稈氣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項目,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建設一批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加工廠,推廣生產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機制。

(四)推廣高效節水農業模式

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糧食主產區、嚴重缺水區和生態脆弱區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力度,推廣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措施,完善農田灌排基礎設施,推廣微噴、滴灌、水肥一體等高效節水灌溉設備,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改良耕作制度,推廣耐旱低耗水農作物。在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繼續開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在半干旱、半濕潤偏旱區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為核心,建設降水高效利用設施,開展糧草輪作,推進種養結合。

(五)強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復

組織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草原治理和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啟動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圍欄封育和補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原,全面推進禁牧休牧、劃區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實,實施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保護和恢復草原生態。加快推動草牧業發展方式轉變,改善牧區基礎設施條件,促進草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到“十三五”末,全國天然草原年鮮草總產量達10.5億噸,改良天然草原9億畝,人工種草保留面積達4.5億畝。草原自然保護區內有代表性的草原類型及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

(六)養護漁業資源環境

實施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到“十三五”末,壓減全國海洋捕撈機動漁船數量2萬艘、功率150萬千瓦。加強漁業資源調查和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繼續推進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場建設。開展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瀕危物種救護中心以及遺傳基因庫建設,研究建立黃河禁漁制度,進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漁和珠江禁漁制度,探索在長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強對重要漁業資源和珍稀瀕危物種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漁業水域的保護,減緩水生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大力推進水產標準化健康養殖,推進開展水產養殖面源污染防治專項行動,壓減高污染養殖產能。

(七)加強外來生物入侵防控

開展外來入侵生物綜合防控,重點以薇甘菊、黃頂菊、福壽螺、水花生等重大農業外來入侵物種為對象,建立農業外來入侵生物監測預警體系、風險性分析和遠程診斷系統,建設綜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推廣生物防治、人工和機械防治、化學防治技術,建設外來入侵生物天敵繁育基地,有效遏制重大外來入侵生物的擴散和蔓延。

(八)實施農業濕地保護修復

堅持自然恢復為主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方式,推進農業濕地保護修復,加強國家級水生生物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重點加強長江流域、黃河沿線、東北濕地及云貴高原濕地等區域濕地保護,綜合修復生物多樣性單一、生態功能下降的濕地。通過污染清理、自然濕地岸線維護、河湖水系連通、植被恢復等手段,逐步恢復農業濕地生態功能,維持濕地生態系統健康。力爭到“十三五”末,現有農業濕地面積不萎縮,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


編輯:趙凡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