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能減排支撐體系不斷完善。“十二五”時期,我省節能減排政策法規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出臺了《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辦法》、《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修訂)、《廣東省民用建筑節能條例》、《廣東省“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廣東省“十二五”節能規劃》、《廣東省“十二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法規規劃;發布了《火力發電企業能耗檢測和評價方法》等一批相關地方標準及行業能耗限額。健全了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和節能形勢季度分析會制度,節能減排的監察、監管體系進一步完善。
全社會主動參與節能減排意識增強。各市爭做節能減排排頭兵,深圳、東莞、韶關、梅州列入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廣州、湛江、羅定、廣寧市(縣)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縣),廣州、深圳、東莞、佛山列入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81個,省級生態鄉鎮669個。全民節能減排意識顯著提高,全省節能宣傳月、全國低碳日、節能減排家庭行動等宣傳活動深入人心,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形成。
第二節“十三五”節能減排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綠色發展理念將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節能減排工作面臨重大戰略機遇。與此同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因素日益突出,節能減排潛力不斷下降,工作難度持續加大。
面臨的機遇主要有:
——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為節能減排提供強大動力。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確立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傳統發展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節能減排工作,要求以更加自覺有力的行動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之以恒推進節能減排,為建設美麗廣東、綠色廣東,推動全省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和強大動力。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節能減排創造積極有利條件。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實施,經濟發展方式將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有利于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為節能減排工作創造了積極有利條件。
——科技創新和進步為節能減排提供新的技術手段。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互聯網+”深刻影響經濟社會形態變革,智能化、高端化、低碳化的產業技術體系正在形成,低碳節能、循環利用、綠色環保等科技正在廣泛應用到經濟社會產業的各個領域,節能減排技術手段日益豐富。
——全社會普遍共識為節能減排營造良好氛圍。強化節能減排、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的思想認識進一步統一,政府節能減排投入力度、企業節能減排社會責任、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和監督節能減排的積極性不斷提高,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合力不斷加強,為節能減排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節能減排任務十分繁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問題。2015年第三產業占比僅50.8%,與發達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相當部分制造業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2015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仍然高達40.5%,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改變。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將陸續布局和投產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給節能減排工作帶來新的壓力。
——節能減排空間不斷收窄,工作難度持續加大。“十一五”以來,我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3.50%,一直保持全國能耗水平先進行列,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空間顯著下降,淘汰落后產能余量空間大幅縮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潛力不斷收窄,治理邊際成本不斷提高。另外,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等因素,企業節能減排內在動力不足,節能減排持續推進的難度不斷加大。
第一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抓手,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導,堅持優化產業結構、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顯著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確保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
第二節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制定和健全節能減排法規標準,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落實問責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培育節能減排中介市場,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積極培育完善市場化機制。
——綠色發展,優化結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能源生產使用的全過程,大力發展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強化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部分重點行業過剩產能退出,積極穩妥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效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減排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節能減排技術產品的實際效果和綜合效益。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強化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根據各地區、各有關行業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激勵政策,推動生產、生活和消費領域實現全面節能減排。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