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的挑戰主要有:
——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節能減排任務十分繁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不平衡、不協調問題。2015年第三產業占比僅50.8%,與發達先進國家還有較大差距,相當部分制造業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綠色低碳轉型任重道遠。2015年我省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消費占比仍然高達40.5%,能源消費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根本改變。與此同時,“十三五”時期將陸續布局和投產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給節能減排工作帶來新的壓力。
——節能減排空間不斷收窄,工作難度持續加大。“十一五”以來,我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33.50%,一直保持全國能耗水平先進行列,企業節能技術改造空間顯著下降,淘汰落后產能余量空間大幅縮小;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削減潛力不斷收窄,治理邊際成本不斷提高。另外,面臨經濟下行壓力和企業經濟效益下滑等因素,企業節能減排內在動力不足,節能減排持續推進的難度不斷加大。
第二章 總體要求
第一節 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等五大發展理念,以創新驅動為抓手,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指導,堅持優化產業結構、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強度、顯著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以節能減排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確保完成“十三五”節能減排約束性目標。
第二節 基本原則
——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制定和健全節能減排法規標準,完善有利于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落實問責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和財政資金的引導帶動作用,培育節能減排中介市場,加快推進合同能源管理,積極培育完善市場化機制。
——綠色發展,優化結構。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能源生產使用的全過程,大力發展新能源,優化能源結構;強化行業規范和準入管理,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快部分重點行業過剩產能退出,積極穩妥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有效推動產業綠色化發展。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加快節能減排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立足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支持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減排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節能減排技術產品的實際效果和綜合效益。
——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強化重點地區、重點行業節能減排,實施重點節能減排工程,根據各地區、各有關行業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加強規劃引導,完善激勵政策,推動生產、生活和消費領域實現全面節能減排。
第三節 主要目標
實現全省能耗持續下降,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主要節能減排指標任務,持續保持全國節能減排排頭兵地位。到2020年,全省萬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全省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總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分別控制在144.0萬噸、17.7萬噸、65.8萬噸、96.7萬噸、113.0萬噸,比2015年的160.7萬噸、20.0萬噸、67.8萬噸、99.7萬噸、137.8萬噸分別下降10.4%、11.3%、3.0%、3.0%、18.0%。
第三章 促進重點領域節能,實現“雙控”目標
第一節 嚴格實施能源管控
實行強度和總量雙控制。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雙控”措施,堅持節約優先的能源戰略,合理引導能源需求,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基本形成以低碳能源滿足新增能源需求的能源發展格局,建立科學合理的分解落實和考核機制,嚴格控制煤炭消費,實施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減量管理。“十三五”時期,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38億噸標準煤左右,其中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在1.75億噸以內,珠三角地區煤炭消費總量負增長;全社會用電量約6700億千瓦時,基本保持“十二五”期年均增速水平;能源利用效率進一步提高。
專欄4 制定能源消費總量和單位GDP能耗分解考核方案
1.能源總量控制和分解。出臺能源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和分解方案以及管理辦法,按照“核定基數、分解增量”的基本原則,對全省21個市分三類進行分解。到2020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3.38億噸標煤,全省21個市能源消費凈增加量不超過3700萬噸標煤,確保完成國家下達廣東能源消費總量目標。
2.單位GDP能耗分解。完成國家下達廣東到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7%的總體目標,將該目標按照三類地區進行分解和考核。2016年,出臺各地市單位GDP能耗分解方案,2016-2020年實施年度考核和五年期末考核,確保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推廣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相結合、小型分散與集中利用相結合的新型用能方式,全面提升能源系統效率;加快推進具有穩定用電負荷、連片屋頂資源的產業轉移工業園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合理推進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近海風電建設。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煤炭消費降至1.75億噸,天然氣消費達到280億立方米;電源結構進一步優化,省內電源裝機1.3億千瓦,其中抽水蓄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約728萬千瓦,風電裝機規模達到800萬千瓦。
實施全民節能行動。推進節能產品和服務進家庭。貫徹國家全民節能行動計劃,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能效綜合提升示范。組織實施能量系統優化、電機系統節能改造、節能技術產業示范、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綠色照明燈等重點工程。倡導民眾購買節能產品,選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自行車出行等。加強青少年節能、低碳思想和行為方式培養,把節約資源能源和保護環境相關內容融入到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定期開展節能主題教育課程與學生會宣傳活動,不定期開展學生集體參與的節能低碳實踐活動。堅持每年開展國家低碳日和省節能宣傳月等形式多樣的節能環保宣傳活動,推動節能宣傳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
第二節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推進綠色協同鏈接,推行循環生產方式,促進企業、園區、行業間鏈接共生、原料互供、資源共享,創新工業行業間、工業社會間的生態鏈接模式,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靜脈產業類)。強化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推廣一批資源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培育一批資源綜合利用龍頭企業,加快再生資源技術裝備改造升級,深化“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推動再生資源產業集聚區發展。推動煤矸石、粉煤灰、工業副產石膏、冶煉和化工廢渣等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培育再制造產業,積極推廣應用再制造表面工程、增材制造、疲勞檢測與剩余壽命評估等技術工藝,建立再制造逆向智能物流體系,落實再制造產品認定制度,實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和在役再制造示范工程,推進國家與省級再制造產業基地、試點單位建設。
全面推動園區循環化改造。加快對現有園區循環化改造升級,延伸產業鏈,提高產業關聯度,實現土地、資源和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對省內不同類型的專業化產業園區、開發區加強分類實施和指導,強化效果評估和工作考核。積極配合國家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示范建設,爭取更多國家級示范園區。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