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保護成效明顯。全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良好,2015 年全區生態環境狀況指數為 64.3。2015 年底,全區森林面積達 1466.7 萬公頃,居全國第六位;森林蓄積量達 7.4 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森林覆蓋率達 62.2%,居全國第三位、西部地區第一位;全區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總價值達 1.2 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森林碳儲量達3.7億噸。全區6處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建 140 處自然保護小區,國家和自治區級重點野生動、植物種類保護比例達到 90%以上;建設 3 個國家級和 2 個自治區級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廣西山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入選 “2013中國十大魅力濕地”,全區17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開始建設。天然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濱海濕地、海陸過渡帶植被基本完整,保留了東南沿海最完整的海洋天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國際合作,與越南簽署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合作諒解備忘錄》。水土流失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石漠化土地面積減少 45.27 萬公頃,巖溶地區森林覆蓋顯著提高。農業生態持續發展能力更為向好,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成果豐碩。
生態文化體系進一步完善。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 5 個、全國綠化模范單位 16 個,完成村屯綠化自治區級示范村屯 5000 個、一般村屯 5.58 萬個,37 個村入選國家“美麗鄉村”目錄,18 個獲得 “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南寧市榮獲“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稱號和 “國家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國家節能減排財政政策綜合示范城市”,桂林、柳州、北海、百色、梧州、欽州、玉林市和北流市等 8 個市獲得“國家園林城市”稱號,鹿寨縣、平果縣、樂業縣、凌云縣 4 個縣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北海市獲得“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稱號;共創建了 22 個國家級生態鄉鎮、1 個國家級生態村、118 個自治區級生態鄉鎮和 1469 個自治區級生態村, 12 個市縣(區)列入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玉林市、桂林市及馬山縣、富川瑤族自治縣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賀州市及融水苗族自治縣、東蘭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百色市凌云縣列入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南寧、桂林、玉林市列入國家級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貴港市、宜州市及蒙山縣列入自治區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新增 145 家自治區級綠色環保系列創建活動命名表彰單位,創建了 3 所國際生態學校、3 家全國中小學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
執法監管能力逐步提升。在全國率先建成覆蓋自治區、設區市、縣三級的移動執法系統;基本建成自治區、設區市兩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反應體系,海上溢油應急能力大幅提升;重金屬監測裝備跨入全國先進行列;國控重點污染源自動在線監控設施建成運行率達到 100%;自治區及南寧市、柳州市基本建成重污染天氣預警預報系統。40 個環境監測站通過達標驗收,設區市、縣環境監測站達標驗收率分別為 85.7%和 30.2%;59 個環境監察機構通過達標驗收,設區市、縣環境監察機構達標率分別為 92.8%和 43.7%。初步建立全區固體廢物管理網絡,已成立 21 個專職管理機構,其中自治區級 1 個、設區市級 14 個、縣級 6 個;核與輻射監管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自治區及南寧市核與輻射管理機構完成達標建設。全面加強農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應急防控和服務保障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森林公安隊伍正規化、執法規范化、保障標準化、警務信息化、警民關系和諧化等“五化” 建設,依法治林不斷加強。全區 367 個鄉鎮、11 個街道開展了鄉鎮“四所合一”改革試點,進一步明確了鄉鎮(街道)環境保護職責。
“十二五”規劃實施完成情況。“十二五”期間,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方針政策,確立“生態立區,綠色崛起”戰略,分解落實規劃目標任務,層層狠抓落實,建立重大項目工作推進機制,實施十大重點工程,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動規劃實施,取得實施成效顯著。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共投資約 713 億元,規劃目標 23 項指標中,17 項指標均已完成,占全部指標的 74%,其中 8 項約束性指標全部完成,指導性指標完成 9 項;有 6 項指導性指標未完成,占 26%,分別為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自治區級以上生態公益林面積、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占國土面積比例、有效保護自然濕地面積占濕地總面積比例、環境監測站標準化達標率和環境監察機構標準化達標率。
專欄 2 “十二五”規劃工程投資情況
“十二五”期間,廣西實施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十大類重大項目,包括主要污染物減排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氣污染防治工程、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工程、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污染防治工程、核與輻射安全保障工程、監管能力建設工程,據不完全統計,國家和自治區財政共投資 712.88 億元,其中環境保護項目投資 427.45 億元,生態建設項目投資 285.43 億元。
注:1.環境空氣質量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 -1996)進行評價。
第二節 主要問題
環境質量狀況不容樂觀。2015 年,根據空氣質量新標準,南寧、桂林等 12 個設區市環境空氣質量不達標,PM2.5 污染問題凸顯,PM10年均濃度較 2010 年上升 5.2%,57.1%的設區城市出現了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氣。全區 39 條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呈現下降趨勢,與 2010 年相比,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下降了 3.8 個百分點,Ⅳ類及以上斷面個數增加,九洲江、南流江、下雷河均存在斷面水質超標現象,超Ⅲ類標準污染物主要為氨氮、總磷等。廣西近岸海域水質曾出現下降勢頭,2015 年,清潔(一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比 2010 年減少 2.9 個百分點,四類及劣四類水質海域面積比例比 2010 年增加了 3.9 個百分點,廉州灣、欽州灣口、茅尾海、防城東灣/西灣及北侖河口等局部海域污染嚴重,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石油類和活性磷酸鹽。設區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按期完成治理難度大。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呈下降趨勢,2015 年比 2010 年下降 17.2%。
轉方式調結構難度較大。廣西產業結構呈現“二三一”格局,高耗能高排放的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特征明顯,主導產業大多是冶金、有色金屬、火電、水泥、化工、造紙、制糖等傳統高耗能工業,資源型產業比重高達 70%,規模以上高耗能工業企業能源消費量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 70%以上;目前已形成的 10 個千億元產業多為資源型產業,結構調整任務十分艱巨,轉型升級壓力較大。廣西雙核驅動發展戰略和產業布局的重點區域在沿海沿江,北部灣部分地區“兩高一資”項目重復布局,新興產業不足;珠江—西江經濟帶(廣西)原有的落后產能短期內難以全部完成轉型升級,新產業布局也對資源環境帶來一定壓力;九洲江流域農業經濟比重大、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調整面臨巨大壓力。
編輯:趙凡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