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創新節能環保服務模式
深入推進節能環保服務模式創新,培育新業態,拓展新領域,凝聚新動能,提高服務專業化水平,充分激發節能環保市場活力。
(一)節能節水服務
做大做強節能服務產業,創新合同能源管理服務模式,健全效益分享型機制,推廣能源費用托管、節能量保證、融資租賃等商業模式,滿足用能單位個性化需要。支持開展節能咨詢、評估、監測、檢驗檢測、審計、認證等服務。鼓勵節能服務公司整合上下游資源,為用戶提供診斷、設計、融資、建設、運營等合同能源管理“一站式”服務,推動服務內容由單一設備、單一項目改造向能量系統優化、區域能效提升拓展。到2020年,節能服務業總產值達到6000億。鼓勵采用合同節水模式,在電力、化工、鋼鐵、造紙、紡織、煉焦等高耗水行業開展節水改造,實施100個合同節水管理示范試點。
(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推進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市場化,采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特許經營、委托運營等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提供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運營服務,完善工程總承包+系統托管運營(EPC+C)、項目管理承包(PMC)等運營機制。進一步明確第三方治理項目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減少項目在運營期的爭議。對政府負有支付義務的項目,應納入預算管理。開展小城鎮、園區環境綜合治理托管試點與環境服務試點,鼓勵地方政府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模式引入服務商,推行環境治理整體式設計、模塊化建設、一體化運營。創新排污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鼓勵電力、化工、鋼鐵、采礦、紡織、造紙、畜禽養殖等行業企業將環境治理業務剝離并交由第三方治理。做好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試點評估,總結推廣有效模式,研究解決制約問題。
(三)環境監測和咨詢服務
引導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污染源監測、環境損害評估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監測等環境監測活動,推進環境監測服務主體多元化和服務方式多樣化。對公共環境監測數據,逐步推行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取得,有序放開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污染源自動監測設施的建設運行維護等公益性、監督性監(檢)測業務,有序發展固體廢物和危險廢物鑒別、化學品環境危害特別測試等中介服務。提高社會環境監測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評估社會環境監測機構的業務水平,促進環境監測服務水平的不斷提升。強化對社會環境監測機構事中和事后監管,逐步納入執法監管體系,推動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工作的制度化、體系化、規范化,形成以環保系統環境監測機構為骨干、社會環境監測力量共同參與的環境監測管理新體制。推動環境調查、環境風險評價、環境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監理等環境咨詢服務水平提高。
(四)資源循環利用服務
利用“互聯網+”技術,探索建立再生資源交易平臺,支持回收行業建設線上線下融合的回收網絡,推廣“互聯網+回收”新模式。建設兼具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功能的交投點,推進垃圾收運系統與再生資源回收系統銜接,推動“兩網融合”。推進機械裝備包裝標準化,探索建立逆向物流體系,提高包裝物的回用率和資源化率。鼓勵選礦單位與尾礦資源化利用企業加強合作,開展尾礦庫專業化委托管理服務,建立尾礦管理與綜合利用相銜接的治理模式。推廣秸稈的第三方收貯運模式,提高農林剩余物回收率,促進高值化利用。
五、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以節能環保企業為重點,以產業園區為依托,以第三方機構為有益補充,推動市場主體形成良性互動、協同發展的共生關系,培育節能環保產業的生力軍。
(一)促進各類型企業協調發展
加強龍頭企業的骨干作用,打造綜合實力強、管理水平先進、具有市場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和產業集團。引導中小企業差異化、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專業化服務能力的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節能環保領域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掌握核心技術的研發人員自主創業,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研究科技型新企業條件和標準,落實普惠性政策,支持節能環保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發揮國有企業技術和管理優勢,提高國有資本的整體功能和效率。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在節能環保領域的創新活力,引導民營資本參與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項目建設,在PPP項目中不得以任何形式設置對民營企業的歧視性條款。鼓勵在項目層面開展混合所有制合作,促進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協同發展。
(二)加快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
優化升級現有節能環保產業園區和集聚區,創新政府引導產業集聚方式,由招商引資向引資、引智、引技轉變,以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市場活力。在充分考慮地方資源特點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布局培育一批創新優勢突出、區域特色明顯、規模效益顯著的產業集聚區,創建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導的國家基礎創新中心。整合集聚區內創新資源,推動創新資源和成果開放共享,提升集聚區整體創新能力,使集聚區成為產業創新的新載體。促進集聚區內產業鏈關聯企業的協同發展,通過深化分工降低生產和交易成本,發揮集聚效應和帶動作用,提高整體競爭優勢。避免對市場行為的過度干預,防止園區重復建設。
(三)發揮第三方機構催化作用
發揮產業協會和產業聯盟等產業組織對節能環保產業的催化作用,在政府與行業、企業之間建立起橋梁和紐帶。支持產業協會建立節能環保網絡小組,加強業內企業間的互動互助,建立節能環保企業統計信息報送平臺,開展產業發展動態監測,強化數據采集處理,提高產業數據統計能力和分析能力。及時向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反映行業訴求,維護行業整體利益,協助政府完成節能環保產業調查、技術遴選認證、行業標準和技術目錄制修訂等工作。通過組織技術裝備展覽、技術交流和供需對接等活動,促進國內外節能環保產業技術和項目信息的交流合作。推動建設專業化節能環保眾創空間、面向市場和產業的科技創新中心,完善技術轉移轉化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和同業監管,建立完善行業內自律性管理制度。
編輯:張偉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