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偷拍视频,天天射天天添,人妻夜夜爽天天爽三区麻豆AV网站,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首頁 > 新聞 > 正文

國務院解讀《十三五生態環境規劃》:水十條、大氣十條取得重大進展

時間:2016-12-22 11:36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評論(

這次的《規劃》非常明確,水環境保護要強調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三者要綜合考慮、綜合施治,落實“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實際上水污染治理表現在水上,但是很多問題還是來自于岸上,所以必須把水中和陸上形成一個系統的整體。環境管理也要按照流域的客觀規律去管理,實施精細化管理,這樣才能落實“十三五”規劃的要求,能夠實現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的保護。

大氣環境質量取得積極成效

“大氣十條”實施三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應該說還是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從環境質量的數據變化上看:

一是全國顆粒物濃度大幅度下降。2015年,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PM10的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9.3%,其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2015年的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了27.4%、20.9%和27.7%。今年1-10月份,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10的濃度比去年同期又下降了9.4%。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PM2.5的平均濃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5%、14%和14.7%。去年珠三角地區的PM2.5實現了達標,三大重點區域第一個率先實現PM2.5年均值在35以下,為治理工作樹立了信心。

二是優良天數明顯增加。今年1-10月份,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是81.4%,同比提高了3.6個百分點。

三是重污染天數顯著降低。截至目前,今年重污染天數和去年同期相比仍然是減少的趨勢。

“大氣十條”實施三年取得突破性進展

從大氣污染治理工作看,通過“大氣十條”三年的實施,在一些難點問題、長期性工作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一是積極化解鋼鐵、煤炭落后產能。重點區域的煤炭消費總量自2013年以來連年實現負增長。

二是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治理成效顯著。全國脫硫、脫硝機組占火電總裝機容量比例提升到了99%和96%,完成煤電超低排放改造約2.9億千瓦,占到全國煤電裝機總量的32%。電廠煤耗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三是機動車污染防治逐步加強。三年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500多萬輛,全面供應了國四車用汽柴油,東部11個省市供應國五車用氣柴油。

四是區域協作機制逐步完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區域、珠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進一步深化,圓滿完成了多項重大活動的空氣質量保障任務,區域內各級政府聯合應對重污染天氣的機制正在逐步成熟。

五是各項配套政策措施日益完善。“大氣十條”配套的22項政策措施和要求制定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全部頒布實施。

六是環境監測監管能力在不斷增強。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部具備了PM2.5等六項指標的監測能力,建立健全空氣質量預報預警系統,在部分重點城市開展了大氣顆粒物污染來源解析、源排放清單編制試點工作。

環境形勢嚴峻 治污任重道遠

總的來看,經過全社會的努力,“大氣十條”進展是順利的。有望實現2017年“大氣十條”的目標。雖然“大氣十條”三年來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是我國目前所處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難以在短期內根本轉變,所以全國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仍然長期居高不下,環境形勢依然嚴峻。現在全國大氣環境質量有三個特點:

一是全國空氣質量總體呈改善趨勢,但是污染程度仍然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部分地區冬季霧霾天氣頻發。

二是顆粒物為主要污染因子,主要是PM2.5和PM10,但同時臭氧污染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三是區域不平衡。一方面有珠三角區域PM2.5實現了達標,但同時也有部分城市不降反升。環保督察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是對個別地區不降反升的情況提出明確要求。

我國正處在傳統煤煙型污染和臭氧、細顆粒物、揮發性有機物等污染新老問題并存,生產與生活、城市與農村、工業和交通環境污染交織的階段,加上一些地方環保責任不落實,執法監管不嚴,基層環保能力不足等問題,所以大氣污染防治的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也十分艱巨,改善大氣環境質量還需要全社會共同付出艱苦和長期不懈的努力。

編輯:程彩云

  • 微信
  • QQ
  • 騰訊微博
  • 新浪微博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人參與 | 條評論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www.sf85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國水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