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
近期北京的天氣不是很好,重污染天氣頻發,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應對重污染天氣,首先還是要堅定信心。從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總體改善。就全國而言,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峰值都在明顯下降。監測數據顯示,首批實施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的74個城市,2015年重污染天數占全年比值4.1%,這個數字比2013年下降了52.3%,也就是說,2015年全國重污染天次比2013年下降了52.3%。其中京津冀2015年比2013年下降了51.7%。這個數字充分說明,當前大氣污染治理的方向是正確的,措施是有力的,成效也是顯著的。要進一步堅定信心,堅定不移地繼續抓好“大氣十條”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只要持之以恒,環境質量就會一天比一天好起來。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大氣污染防治仍然面臨著緊迫性、長期性和艱巨性,需要統籌兼顧當前和長遠改善環境質量的需要,既要打好攻堅戰,還要打好持久戰。要打好攻堅戰,就是把應對重污染天氣作為當前特別是北方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力爭用最短的時間解決老百姓的“心肺之患”。
標本兼治將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降低污染排放負荷,狠抓工業企業污染治理,實施冬病夏治,還要錯峰生產,推動煤炭的清潔化利用,加快淘汰高污染車輛,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大幅度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這是應對重污染天氣的根本。雖然重污染天氣的發生有天氣擴散條件不利的客觀因素,但是根本原因仍然是排放污染物的總量太大,遠遠超過了環境可接納的程度,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二是不斷完善重污染天氣的應對體系,著力提高預測預報能力,提高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的準確性,提前采取措施,進一步加大應急減排措施的力度,加強監督檢查,確保應對措施落實。另外,要實現區域應急聯動,用最小的經濟社會成本,取得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切實減輕重污染天氣對社會公眾健康的影響。
三是要打好持久戰。以京津冀為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煤炭消費量占到全國大約一半左右,鋼鐵產能和煉焦產能也都占到全國50%以上,火電裝機容量占到全國的35%,所以大量能源消耗造成這個地區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因此,必須要落實好中央提出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進一步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區域產業和能源結構調整,強化污染源的治理和管控,在全社會建立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大氣污染治理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各級政府、各個企業包括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重污染天氣一定會更少。
對不同城市重污染原因實施精準化診斷和管理
從國內情況看,不同城市重污染天氣的原因有所不同。總體上講,我國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但是一些特大型城市,機動車污染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有一些工業相對偏重的工業城市,更多的可能是工業排放為主。所以,不同地方的霧霾成因是不完全一樣的。
針對這個情況,“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實際上就是要精準施策。環保部也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力度,從2015年開始,全國所有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了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六項污染物實時監測。這些能力的提升,再加上科研力量的投入,對各地方污染的成因實現精準化的診斷,由此帶來精準化的管理,所以能夠實現穩準狠,能夠實現以最小的經濟代價換得最大的環境效益。
中央環保督察是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手段
針對各級政府的責任落實,中央有一系列的部署安排。第一批中央環保督察正在陸續反饋意見,這是非常重要的落實各級黨委政府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手段。此外,還有環境保護綜合督查,還有像今年冬天專門針對重污染天氣的專項督查,對一些履職盡責不力的地方政府進行約談。總之,利用這一系列組合手段,落實“大氣十條”以及中央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要求,來實現環境質量改善。
編輯:程彩云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