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過去一年來,供水行業的市場信息,發現基本都是在體系之內的,這說明行業正從政府的價值視角、政治視角中淡出。”在2016首屆供水高峰論壇上,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中國供水聯盟理事長、E20研究院院長傅濤指出了目前供水行業面臨的困局。他從供水行業的痛點談起,分析了在外部趨勢、政策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供水行業的未來發展及創新思路。
以下根據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供水行業5個持久的痛
一是公共服務與企業盈利的矛盾。大家知道公共服務是地方企業的責任,我們一直在探討這樣的領域,企業到底如何做,事實上供水公司一直都沒有達到1998年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所預定的盈利目標,跟我們的系統矛盾有很大的關系。
二是成本攀升與水價制約的矛盾。以前水資源的成本一直在提高,人力資本、電力資本都在提高,但是水價調整并沒有非常好的形成機制。雖然發改委的主管部門知道行業面臨的困境,但是一直沒有一個非常清晰的答案。
三是投資需求與資金不足的矛盾。我國城市高速化發展,城鎮基礎設施的投入和供水設施改造的投入大量增加,但是我們行業的融資體系、配套體系并沒有通暢,簡單靠借貸融資,很多企業負債率達到了百分之七、八十。
四是服務現狀與要求提升的矛盾。行業服務水平和老百姓的要求在發生變化。很多人提西方的水龍頭打開就能喝,在中國水龍頭直飲還只是一個夢想,服務預期與現有服務體系是一個矛盾。
五是轉型發展與體制束縛的矛盾。行業市場化過程中很多的水務公司風起云涌。2000年以后,北控、首創等水務龍頭的不斷布局,還有很多民營企業都得到了迅猛地發展,但是供水行業只有少數的水司實現了混合所有制股權改革,絕大部分企業被體制牢牢束縛,這其中的矛盾其實一直在困擾著行業。
今天的討論也是圍繞行業目前存在的矛盾,尋找可能的突破和解決之道。但討論這些問題之前,我們先忘掉顧慮,看看我們行業是什么性質的行業。
對供水性質的三個認知
對供水性質的認知,我用三個詞來概括。
公共性。供水是最基礎的公共服務,重要性、不可替代性是排在所有公共服務最前面的。
市政性。供水行業是市政公共設施的代表性行業,地方人民政府作為責任主體,注定是地域分割的,不像電力行業和鐵路行業屬于國家級公共設施,但是屬于國家壟斷行業。這種背景之下屬于地方市政事權,責任是分散的,服務碎片化。
經營性。供水行業實際上是個經營性的,是經營性收費,由發改委的價格部門來管理,行業本身是面向用戶直接供應的,這與燃氣、公交是相似的,但是與污水、垃圾等其它管理設施是不同的。
以上三個性質是供水行業改革的出發點。下面我們看看供水的產業。
供水行業是一個傳統行業,在很多城市都有60多年的歷史,北京、上海更早。2002年建設部推動公共事業改革之前,供水行業不是一個產業,但政府為什么把這個行業變成了產業?這取決于市場化進程,這是公共服務逐漸外部化的過程。政府沒有資金,沒有能力,沒有足夠的效率來自己完善供水服務,便有了市場機制,政府開始變成向服務機構的采購,由市場主體來完成具體供水服務。
那么供水行業如何練就成產業的?供水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進程就是公共服務逐漸外部化的過程。雖然從2002年拉開序幕以后,這個過程有過爭論和遲疑,一方的意見認為堅定不移地要推動市場化、產業化改革,但有一些人認為這是公共事業,應該走向政府直接提供服務,這個爭論現在基本上終止,終止的原因是因為“十八大”以后,尤其是是“十八屆三中全會”有文件明確了市政公用事業基本上走市場化道路的戰略判斷后。我認為,對于這個問題目前不存在疑問和爭議,只有圍繞方法論的爭議。
供水行業各領風騷的20年
在行業改革過程中,供水企業各領風騷若干年。20年以前,我當時在住建部工作,有深刻的體會。以深圳水務為代表,主要精力在管理的提升上,深圳市承擔了很多的工作,做了很多表率性的工作。包括北京自來水主要注重水質的提升,所有水廠都做了深度處理,引領了水質的改革。濟南水務關注服務、關注用戶的感知,像濟南“小白熱線”專注服務已經20年了。這些都是內生式的,無論管理也好,水質也好,服務也好,這是供水之本,是我們戰術層面的核心話題。以前我們跟供水行業交流,基本上圍繞這些話題展開,包括信息化的提升改造等。
供水行業也在機制環節不斷摸索,澳門水務在1985年做了第一個經營合作,而且執行了25年,2010年做了第二期續簽,開辟了由市場化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先例。澳門自來水成為亞洲第一個把供水系統服務特許經營周期完整完成并成功續約的項目。我們多次去澳門學習,也有幸作為澳門水司特許經營的評估單位,做了兩次評估工作,得到了很多啟發,也把很多經驗借鑒到國內。
另外,很多外資對推動我國供水行業的改革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雖然威立雅有所下滑,但事實上它在供水改革中是功勛卓著的,包括成都、天津等地的一系列項目都有威立雅的影子,這些外資推動著我們行業投資運營的專業化,也包括首創股份等早期的國有市場化公司,他們都在認真地推動市場。當然他們市場推動是為了獲利,但是也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當然也包括了我們特許經營的示范企業江南水務,是傳統以供水為主業的公司接通主板市場的代表,江南水務在主板市場成功上市。我有幸作為江南水務前兩屆的獨立董事經歷了這個過程。希望在供水服務品質的模式上有所引導,在產權改革上也做了很重要的努力。
上圖中,一黃一綠見證了整個行業的不斷地改革、創新。還有很多典型的例子和企業,我不一一列舉了。我只是想說,二十年來,供水行業的改革和摸索一直沒有停止,行業體制改革是本,但不能用戰術層面的勤奮掩蓋戰略層面的的懶惰。現在到了機制改革發展的關鍵期,本次高峰論壇,也想從更高的視角看待供水行業的未來。
世界在變、中國在變,產業也在變
外部變革趨勢
目前外部變革的趨勢怎樣?
首先是互聯網+。昨天和濟南水務集團董事長姜海英交流,他就說,他的朋友通過在國外采購藥品,然后通過微信付費很快就寄到國內來了,這就是很典型的互聯網給生活帶來的變化。包括P2P平臺、O2O的沖擊,其實互聯網發展讓原來的產業規模,以及世界的規律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以前許多行業是大眾化市場,但互聯網的發展讓每一個終端能夠獨立地表述自己的觀點,讓小眾服務成為可能。
什么是小眾服務?許多人去日本的買馬桶,很多小眾市場需求被凸顯出來。比如專門給神經衰弱者用的、沒有聲音的,起夜不會影響神經衰弱的人睡覺,這種小眾需求都是大眾馬桶公司是完全忽略的。互聯網的發展能夠讓這種小眾需求在世界范圍內流轉,讓小眾市場成為可能,而小眾又是高盈利的。
供水之所以沒有利潤,很難發展,因為我們做了最大眾的一種服務。但我們在做最基礎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也不妨礙我們對小眾市場供水需求的挖掘,互聯網對我們挖掘高端小眾市場提供了可能。
第二、資本化發展。我以前在住建部的時候參與過房改,住宅曾經在1998年推動變成一種商品,就是把住宅這種資產變成了一種資本,資產和資本的區別是什么?資本可以流通,屬于金融,資產只有投資行為,只有在區域內進行完成。其實供水行業也正在經歷一個由資產變成資本的歷程,資本化是一個大趨勢,就是所有企業的價值包括人力資本都不再是人力資源,它都成為一個資本。水的價值、服務的價值、以及包括“小白熱線”等的品牌價值,都有可能被資本識別進入到資本市場。所以從原來的資產到資本,由原來的投資業務到投融資業務,我們的價值觀在發生變化,這不僅僅在影響供水行業,而是在影響整個社會。
第三、生態化。供水行業過去是高高在上的,見到供應商是居高臨下的,見到政府是低頭的,這就是我們的價值鏈。進入生態社會以后,所有的產業上下游都是共同創造社會價值的體系,水務鏈條在融合,水利和供水在融合,供水已經很難獨善其身。在座的很多供水公司都涉及到污水,污水也涉及到原水,原水也涉及到供水,很多環境公司也不是簡單的關系公司,也沒有一個獨立的空間,所有的政策都是指向整個大水務產業,這是一種融合。另外也有通道融合,我們有社會的各種通道,例如收費,都可能產生新的價值。
第四、免費化趨勢。油價越來越便宜,鋼價、鐵價、煤價都是越來越便宜。以前一個月電話費一兩千塊錢,現在一兩百塊錢。目前好像沒有沖擊到供水的服務體系,但是在服務設施不斷發展的今天,很難想像只關注供水系統服務,又要不斷提高價值的可能性,這是我們很難突破的。越來越多的基礎設施走向免費,這可能是公共服務逐漸落地的趨勢。我們要想獲利,只能從別的維度上獲取利益。
第五、平臺化。很多機構都在變成平臺,我們E20是平臺,我相信小米不僅僅是賣手機的,它在提供一個平臺,包括騰訊、阿里和蘋果,現在有名的公司無一不是向平臺發展的趨勢,我們供水行業現在有能力,也有資格探討平臺化。
行業政策趨勢
變革在加劇。供水行業所面臨的外部政策都在發生變化,以前以部委的政策作為主導,現在國務院的政策都看不過來。這兩、三年間發布的產業政策比過去的十年、二十年都要多。包括產權、價格、投資、特許經營,特許經營立法呼吁了很長時間,估計今年年底應該會出來。
依法行政趨勢加強。從行政上來說,地方政府的權力會裝進籠子,而地方政府又是供水行業的直接授權主體,是公共服務的甲方。它的權力發生變化,不再像以前指揮來指揮去,不像以前的方式來監管,供水行業必然發生變化,已經無法按原來的邏輯進行供水服務。
混合所有制改革啟動。混合所有制或真或假來來回回變化,但是是一種趨勢。
公共服務的市場化主導,特許經營立法在即。供水服務走市場話是大趨勢,不能有任何的猶豫。
公眾意愿強化,政府的公眾事件畏懼癥。水價調整、垃圾焚燒廠的建設等,只要老百姓一上街,政府會軟的,因為我們現在執法的群眾基礎不夠扎實。
大資本時代來臨,PPP動搖的政府資金的走向。
銀行利率下行,供水的資本價值凸顯。現在銀行的利率逐漸在調低,跟美元逐漸接軌,進一步調低是可能的。供水有6-7、4-5的收益率,在過去是很爛的行業,在現在未必很爛,因為整個銀行的利率在降低,過去沒有8-10的收益率很難維持生產。現在我們的結構在發生變化,供水的資本價值正在凸顯出來。
環保產業成為未來的支柱產業,凝聚巨大資本預期,引發供給側改革。“五年以后要把節能環保產業打造成中國的支柱產業”,這些話引起了社會以及資本市場對環境產業、水務產業的高度關注,在高估我們的價值,引導了行業供給側的改革,讓供水公司更好地利用資本市場來發揮我們的優勢。
供水在市場層面面臨的威脅
家用凈水快速發展,進一步擠壓漲價空間。供水行業全加上去,每年600億噸供水,年現金流1000億而已,是個很小的行業,還不如凈水器行業的一半,據說凈水器有三、四千億。從收入上來說,我們的收入是極其可微的。如何進行突破?我們這個行業不是沒有價值,只是商業模式不夠好,沒有實現水務的合理價值。
供水服務越來越背離水的價值,政府好像越來越漠視供水服務的價值。回顧供水行業去年的市場大事件,發現基本都是在體系之內的,這說明我們正從政府的價值視角上、政治視角上淡出。這也是供水行業確實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今天高峰論壇的主題“大變革、大服務、大資本、大未來”所要探討的問題。我想拔高一下夢想,超出原來的體系,能不能有新的視角。
供水服務責任猶在,壓力加大,而且現在海綿城市都在沖擊著我們的市場,我們有這么多支付體系,負擔更重,價值小了,責任卻大了,這是我們行業的悲哀。
長期脫離資本,似乎被資本淡忘。面對變革,供水行業好像有點兒跟不上趟了?那么,中國供水產業發展的未來在哪里?
關于中國供水產業未來發展的思考
第一,供水屬性上的再思考。
供水行業有四個方面特點的迷惑:
一是公共服務。我們為政府提供公共服務,這是基礎。面臨成本監審,就是基礎服務必然幫政府做事,政府是我們的主人,我們是他的保姆和管家。政府有專門的成本中心監審成本。
二是商品水。商品水按照供需定價,水價是供水公司的商品的價,如果是真正的商品水,它是供需定價,按市場定價。中國目前沒有做到。
三是資源水。水利系統經常喊水資源,從水資源管到水龍頭。中國的水法約定,水資源屬于國家的。
四是以水為載體社會服務,實際上我們走的是服務定價。
這四個特點交織在一起,困惑這行業的發展。
那么供水公司的性質是什么?我們早期定位為事業單位,現在大部分是公共服務企業,少數變成了市場化公司。我們到底是一個生產水產品的公司,還是為社會老百姓提供水服務的公司,還是未來要成為一個平臺性的公司,這是大家需要討論的。
供水服務提供的是什么?是水商品、水的勞務還是水的服務,還是提供了以水為介質的通道?這需要在性質上做一個取舍。
現實中,供水行業困在勞務性悲劇之中。
同樣一個服務,用小時工完成,用小時工提供的是勞務,按小時來付費。如果用服務企業來完成,服務按效果取費;如果市場采購一個服務商品,商品按供需取費。
我們是給政府做服務外包的,服務外包其實不同于基礎服務,它是有價值附加的,真正做服務就應該有品牌,你比主人更專業才可以做服務。我們大部分是為地方政府做勞務外包服務,這也是我們低價的根源。
服務要有品牌,要有自己的標準,讓標準做到政府更加敬佩。現在很多官員比我們專業,因為我們沒有走向專業化。中國目前的供水公司大部分在為地方政府做勞務外包而不是服務外包,更沒有實現商業服務。而特許經營原意是“服務”而不是“勞務”,中國供水普遍性背離。
那么專業服務有多遠?我在法國參觀,法國55%的供水設施是市場化經營,45%的污水設施由市場提供。法國為什么供水服務的市場化水平比污水高?因為供水服務要大于污水處理,在國外,政府有難度的就會讓專業公司來做,政府覺得簡單的,他就會自己來做,也不是百分之百做市場化。污水是服務采購,供水是特許經營,特許經營的基礎是經營性收費。做服務要專業化、品牌化,供水服務發布的服務標準就是想促進供水服務的標準化、品牌化。沒有標準的服務行業是悲哀的。沒有標準,是服務勞務化,不能專業化的根源。
第二、供水服務維度的延伸的思考。
認識了行業的特點,最終要歸位到有服務體系、有標準的特許經營體系,我們不能滿足于安心給政府做勞務,而要做專業服務。
增值服務的拓展。大部分的低質低價是大眾服務的現實,難以自拔。供水行業基礎服務是大眾行業的特征,它短期內不能改變。我們經過了四五年的努力,基本上也放棄了把供水服務整體做到優質優價,這個太難了,除非有革命性的顛覆,否則做不到。只要是大眾商品,其實都在走向低價競爭,包括做垃圾焚燒和污水處理廠都是這樣。
小眾增值服務的空間有多大?其實凈水器是一個代表,瓶裝水是一個代表,小眾增值服務有很大的空間,只是我們的供水公司沒有去挖掘。我們基本建議是鎖定用戶范圍和深度,就是別去使勁拓展基礎服務的面,別將增資服務納入供水成本的范圍,希望供水價格全覆蓋,因為這樣的話必然進入低價循環的怪圈,盡量鎖定基礎服務范圍,在基礎服務之外拓展增值服務。
第三、供水單元服務專業化的思考。
我們在總體服務上很難做出整體突破,但是供水服務可以切割成若干個服務單元,比如智能化業務、設備保修業務,呼叫中心服務等等,這些子服務可以走向專業化,子服務的專業前提必須由自來水公司實現服務外部化和專業化,必須打破地域的分割。跨區域合作完成專業化和資本化對接。類似“小白熱線”這樣的機構的全國品牌化是否可行?是否能夠形成一個行業服務和標準。
第四、供水主業極致化的思考。
“劉志軍部長”提出的高鐵的商業邏輯,原來北京到上海一百多塊錢,現在變成了五百多塊錢,因為他把原來的一般鐵路變成了高速鐵路,換了一個線,包括我們的高速公路也是這樣,國道收十塊錢有很多人罵,但是變成了高速公路以后,實現了優質優價。價格的突破一定是先做服務后提價格,遺憾的是我們這個行業沒有出現像鐵路和公路這樣戰略性的舉措。
第五、供水資產的資本化思考。
在資本的眼里,水務和環保是未來20年的支柱產業,是沒有天花板的產業。
資本的特點是向利潤高的地方流轉。原來我們的收益率不高,資本背離而去,我們只能去銀行貸款,銀行貸款需要抵押,利率是低的,但受很多限制。股權資本過去不可能看中我們這個行業。現在市場發生了變化,尤其是中國資產收益率在下滑,讓供水市場的價格有可能得到一種體現,供水行業已經無法漠視資本的推手。供水企業即將面對金融洗禮,金融正在放大企業間的微小差距。資本的游戲叫金融,資產的游戲叫投資。
供水行業資本化突圍的基礎。我認為市場化與企業化是歸宿,既然是歸宿,晚動不如早動。混合所有制與團隊持股,不管多難都要爭取。把握每一個改革的機會,借助供水資產的長期收益性。加速供水資產資本化進程,突破供水行業的體制困境,在市場機制企業中先行,輻射傳統企業。
呼喚高層次供水發展基金參與股權改革
資本不僅僅是融資的需要,而是在變現未來。期待發起高層次供水發展基金參與股權改革,推動服務運營團隊通過資金管理公司持股。
E20資本的定位是產業與金融的解碼器,金融資本需要把控投資風險,需要退出機制。產業主體需要設計合理交易結構和收益模型。
E20環境平臺起源于中國水網,十六年歷程,專注于環境領域的創新服務縱深平臺,幫助有夢想、快速增長的企業跨越式發展,大會員、大數據、大資本、大平臺。
我們的服務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會員服務。E20圈層體系,希望真正有責任、有變革、有未來的供水公司加入。二是咨詢服務。三是金融服務。
我特別欣賞《三體》這本書,書中有句話,在社會生態中,弱小與卑微從來就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生存的障礙。產業生產也是這樣,我希望供水行業能走出幾十年如一日的傲慢與偏見。
改革要目標遠大,設定途徑,堅持行動,就像“愚公移山”。《愚公移山》講的是一個遠大的夢想如何按照愚蠢的方式實現的過程。夢想遠大、途徑可行,堅定的行動,借助資本、善用生態力量。只要有堅定的目標,不斷地去行動,就會感動社會,就會實現夢想。供水改革就是愚公移山,不管多難,在于有夢想、有途徑、有堅定的行動。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