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午,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首屆清華大學生態文明學術論壇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行。研究中心是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人文學院、低碳能源實驗室等共同發起的交叉學科科研機構。成立儀式上,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院士任、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院士、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教授、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旭院士以及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錢易院士共同為中心揭牌。
研究中心成立儀式由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主持。楊斌宣讀了“關于成立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決定”。研究中心由環境學院錢易院士擔任主任,人文學院盧風教授擔任執行主任。顧問委員會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徐匡迪擔任主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原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擔任副主席,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原全國人大環資委主任委員曲格平等20名資深專家擔任委員。
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代表學校對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賀,對社會各界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陳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多學科、多領域,需要學科間的相互交叉、協作和有機融合,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為整合相關教學科研力量提供了有利平臺。陳旭希望研究中心和有關參與單位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形成合力,通過學科交叉開展學科交叉,推動多視角的生態文明研究,吸引和培養一批有志于從事生態文明科研和實踐的新型人才,希望研究中心能夠與相關的政府部門、科研院所和國際機構開展實質性合作、共同發展,能在生態文明研究領域發出中國聲音、提供中國方案。
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南開大學校長龔克代表兄弟院校致辭。他指出,當今快速的工業化帶來了空氣污染等復雜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現實的緊迫性,“不是多少年以后的事”,要求中國加強生態文明的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心的成立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他提出,生態文明的研究涉及到多學科、多領域,需要各高校、科研機構間開展交叉合作和深入研究,中國的大學應該有一個生態文明聯盟。清華大學成立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對于加強綜合性大學布局、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有重要影響和意義。
顧問委員會主席徐匡迪在發言中表達了自己對研究中心的期望:希望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充分利用綜合學科交叉背景,從宏觀、系統的角度來全面剖析研究生態文明,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做好頂層設計,圍繞關鍵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同時多向社會普及生態理念,倡導綠色、低碳、節約資源的生活習慣和社會風尚。
科研的進步離不開資金的支持,研究中心也得到了相關企業的支持。會上,北京大華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向研究中心捐贈2000萬元研究基金。北京大華銘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裁李慶彪、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和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李家強共同簽署了捐贈協議。
近些年來,清華許多院系針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在科研教學上開展了許多創新探索工作,促進了各類專業教育與生態文明意識的融合,形成了一些有影響力的決策咨詢和科技成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研究中心將進一步發揮清華大學學科交叉優勢,廣泛聯合工科、理科和文科的一批學者進行深度合作,建構完整、科學的生態文明理論體系,探討生態文明的建設途徑,力爭推動清華大學成為生態文明研究的高校智庫,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決策貢獻智慧和力量。
去年以來,來自清華不同學科的14位教授,在教務處、綠色大學辦公室、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等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開設了本科生通識教育課程——“生態文明十五講”,并編著了同名教材。徐匡迪、解振華和環保部部長陳吉寧為該書作序,成立儀式上舉行了簡短的《生態文明十五講》新書發布。隨后,首屆清華大學生態文明研究學術論壇舉行。
附:
參會人員
研究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
國家發改委
環保部
商務部
北京市發改委
北京市平谷區等地方領導
清華大學校內相關院系、部處領導
兄弟院校、科研單位嘉賓
相關企事業單位代表及師生代表
論壇嘉賓名單
原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建坤教授
原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沈國舫
國務院參事劉燕華
同濟大學教授諸大建
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院長王毅
原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劉湘溶
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編輯:成苗苗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