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國環境狀況報告》顯示,我國地表水整體為輕度污染,地下水處于較差-極差級別的過半,全國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水環境污染已經引發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水體修復正逐漸成為環保行業關注的重點領域之一。“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之“市政污水與新水源深度論壇”上,廣州市新之地環保產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何金濤從環保企業涉足生態修復市場的思考出發,與參會人員分享了城市水體生態修復的思路及措施。
何金濤在環境技術論壇上發言
政策利好逐步推進水環境整治
城市水環境關乎民生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其修復整治是一項綜合、復雜的工程,何金濤指出,目前我國城市水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破壞加劇,城市河湖富營養化、廣州水浸街、北京7·21等已成為城市水環境的詬病,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水環境治理已上升到城市發展規劃層面。
環保部“水專項”從污染角度出發,逐步推進水環境治理工作的開展。“十一五”期間明確了控源減排,初步確立了我國流域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和水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體系的目標;“十二五”期間制定了突破水體“減負修復”關鍵技術;“十三五”期間將力爭突破流域水環境“綜合調控”成套關鍵技術。與此同時,水利部發布的《城市水系規劃導則(SL431-2008)》強調,城市河湖護岸應強調安全性、穩定性、景觀性、生態性、自然性和親水性之間的結合。
政策的支持正逐步促進我國水體生態修復工作的開展。何金濤以廣州為例,介紹了廣州不斷完善治水思路,加大力度治理水環境的歷程。2008年以后廣州治水增加了調水補水措施追求水變清;到2009年開始初步嘗試生態修復,從水變清到水更清轉變;2011年以后全面實施生態修復,構建生態系統,實現水環境功能達標。此外,廣州每年都舉行“橫渡珠江”活動,主要領導與市民一同參與下河游泳,加強水質考核,推動水體修復工作的開展。
多行業融合將成水體修復發展的關鍵
城市水環境處于一個開放的空間,其治理技術多元化,維護和管理復雜,何金濤認為,真正的水體生態修復是多目標、多行業的綜合性系統工程,需要水利、景觀、生態和污控等行業之間的融合,是“底子、里子和面子相結合的工程”。何金濤對此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用拼圖原理闡述行業融合問題,他指出,水利作為底子是基礎工程,是水安全的保障;景觀是面子工程,體現水景觀、水文化;而生態則是里子,即核心工程,是水質改善及長期維系的基礎;污控既是面子也是里子,要能達到控污減污、凈化水質的目標。四個板塊要相互融合,并通過多專業參與、多技術模型支持,才能保證水體修復工作的有序進行。
基于以上的思考,新之地在水體生態修復方面力行“生態為本,規劃先行;系統設計,突出核心,一河一策,保障實施;建管齊下,持續發展”的原則,提出了“1423”體系:即堅持一個系統的治理思路,以生態群落演替與凈化模型、水動力-水質模型、景觀生態學模型、生態系統評價模型四個技術支撐,強化適宜的自凈能力、健康的生態系統兩大核心能力,實現清暢綠美、筑巢引鳳、和諧統一的三大終極目標,最終實現“水利+景觀+生態+污控”的完美融合。
何金濤表示,生態修復工作缺少的不是技術,而是技術的整合方式,只有行業間加大協同創新,才有可能真正的解決水環境的問題,治理才會取得更好的效果。據何金濤介紹,新之地環保目前已在全國7個省份, 10個地級市開展了22個水體修復項目,取得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