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做別人做不了的行業
黃開明的十年時間都在與垃圾滲濾液打交道。他認為,與其說自己選擇了滲濾液,倒不如說滲濾液選擇了自己。
十幾年前的黃開明在揚州的一家環保公司工作,公司主營污水處理設備,那時,國內的垃圾處理逐漸步入正軌,開始尋求簡單填埋后的后續衍生物處理方案,當時的垃圾滲濾液處理市場還是一片空白,沒有企業能夠拿出滲濾液處理的解決方法。
1997 年,與黃開明的老東家揚州某環保公司有過合作的武漢水務工程公司承接的湖北黃石垃圾填埋場世行項目中需要處理垃圾滲濾液,便詢問公司負責人:“垃圾滲濾液你們有處理方法么?”,公司沒有人敢接下這項工作,黃開明便思忖道:公司所經營的水處理設備中有厭氧設備,滲濾液并非一般的污水,原理上應會用到厭氧,于是便接下了任務,就此與滲濾液結緣,并對滲濾液處理技術產生興趣,踏上對“最佳滲濾液處理方案”的追尋之路。
經過幾年嘗試與摸索,黃開明積累了許多實踐經驗,掌握了一定的技術工藝,更對公司的運作了然于胸,形成了一套自己獨有的管理方法和技術方案。面對階段性的成功,他有了更高層面的思考:“我有過 3 個老板,這三個老板的做事風格、優點、缺點我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老板身在高處,通常以自上而下的視角看待問題,往往忽略公司底層的細節,而下面的問題才是真正亟待解決的,制約公司發展腳步的。”于是,黃開明萌生了自己創業的想法,并將滲濾液處理作為自己創業的起點,“市政污水處理比較簡單,在那時同業化競爭已經開始顯現。在大公司扎堆市政污水時,滲濾液因其成分復雜、水量少、盈利模式不清晰等原因無人問津。我就想,行,我就去做你們做不了的。”
日月轉得飛快,至今黃開明的創業之路已走過十年。談起這十年,黃開明總結其為“試錯的十年”。
“滲濾液的成分受氣侯影響大,而各地氣候不一,雨旱各異,南北差異很大;還受垃圾填埋年限的影響,隨著年限的長短,自身會不斷發生變化,水質極不穩定,處理難度很大。”此外,當時的市場政策亦不夠成熟,正從較低的排放標準漸漸提升,這就需要工藝技術不斷推陳出新,適應變化。為此,黃開明創業初期在技術研發、比選、試驗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國內外能看到的各種工藝幾乎全部親自上手試驗了一番。
作為國內最早接觸滲濾液處理的企業家,談起滲濾液處理十幾年的變遷,黃開明如數家珍:最開始所有人都不熟悉,只知道滲濾液有機物濃度高,應當用上厭氧氧化;后來,考慮到脫氮問題,又流行了一陣“同步硝化反硝化”;再后來,認識到滲濾液的成分復雜性,膜處理得到推廣,MBR、納濾、反滲透開始依次亮相。十幾年間,他不吝試錯:“做事情要有長期投入的準備,少有事情可以一次成功,失敗了一次,至少證明這條路不可行,這就為我繼續探索排除了一種障礙。”
起步:苦難是成功的餐前酒
黃開明自嘲自己是一個愛面子的人,為了不辜負別人的期待,為了自己心里暗暗定下的目標,便能緊咬牙關,去扛起眼前的千斤重壓。從 2005 年創業至今,黃開明陸續榮獲“武漢市十大創業家”、“影響中國改革(行業)創新人物”、“五一勞動獎章”等殊榮,武漢市人大、政協、發改委等領導也曾多次考察公司并關懷詢問:“你辦企業有什么困難嗎?”黃開明永遠自信答道:“沒有困難,都挺好,國家政策好,我們也能很好地發展。”
實際上,巨大的成功背后是無數的付出,黃開明的十年創業路走得并不容易。除了技術路線、解決方案方面的不斷試錯,也遭遇了創業路上的種種挫折與考驗。在公司創辦之初,運轉鏈條單薄脆弱、項目緊急、人手缺乏,黃開明自己動手做標書、畫圖紙、送資料、跑市場,幾天幾夜不休息。但在他看來,他遇到的所有讓自己焦頭爛額、徹夜難眠的困難都并非獨此一家,而是每個成功民營企業家必經的過程。“任何一個成功的民營企業家,回頭看自己來時的路,幾乎都得哭三天三夜。壓力、資金、人才等等,那都是很難用三言兩語道明的問題。但重要的是,所有的困難,我們最后都克服了。”
創業之初,艱辛不足為外人道,患難之時,僅有相濡以沫的妻子最了解他,對黃開明的焦灼感同身受。某一段時間,急需一筆資金投入項目時,公司周轉不靈,遠在老家的妻子通過親戚朋友找到當地的一家銀行,并再三拜托相關人員去做擔保,將 50 萬貸款湊齊連夜送給黃開明。這段日子讓黃開明百感交集,妻子的信任與支持也讓他更加堅信:他必須成功,必須精神抖擻地跳上這輛生活的馬車,坐在駕轅的位置上,繃緊全身的肌肉和神經,吆喝著,吶喊著,繼續走向前去。
“在這之后,我也開始注意開拓資金來源渠道,積累了一定的資源。現在有市場,有了上億的產值,再沒遇到過當時的窘境。”
發展:向前走,哪怕只有一點
“企業在發展,市場也在變化,這就要求企業不斷調整經營方針、戰略方向、技術體系等,去適應市場需求。”黃開明注重企業提升的連貫性,并率先樹立典范,以自身的革新意識及工作熱情影響著企業員工。
黃開明喜歡親力親為,熱愛基層工作,不僅愛泡在車間里,更愿意去工地。
為了方便查看車間狀況,他索性帶來妻子孩子,將家安置在了公司的工業園區內。每天清晨起床后,照例先在廠里轉一圈,去各個車間看設備產品。“公司項目中用到的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做的非標設備。成型的設備究竟可不可用,效果如何、外觀如何、結構如何,這些在圖紙上很難全面的表現,只有親眼去看去摸,才能直觀地知道哪兒有問題,哪兒需要調整,哪兒需要改進。”黃開明經常向車間員工們解釋創新意識:“我們不能做同樣的東西做一輩子,除了大方向的變化,產品還有很大程度是拼細節。在細節上不斷改進,日積月累就是領先的資本。”
目前,武漢天源已承接 230 個滲濾液處理項目。幾乎所有的項目,黃開明都要去現場看一看,或在工程開工時,或在施工過程中,或在完工運轉后,他總會抽出時間去一趟,甚至兩趟、三趟。“再忙也要去看下工地,去看看哪兒做得比以前好,哪兒在運行中還不夠,再跟現場的技術、工程人員提改進意見,探討是否可以立即改進或用在下一個項目中。”一次次細節改進和長久的積累,再回頭看自己經手的項目,黃開明感到驕傲:“可以說,這些項目做得一個比一個好,技術、工藝、外觀,都看得出來。”
在滲濾液市場站穩腳跟后,黃開明關注到濃縮液處理領域。滲濾液經過膜處理后,盡管出水達標了,但膜的另一邊卻是濃度更高的濃縮液,無論是回灌,還是繼續濃縮,都無法完成最終的無害化處理。“垃圾滲濾濃縮液處理走到哪兒才是盡頭?”黃開明認為這是個無法回避的問題。
為此,從 2013 年開始,黃開明將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濃縮液處理工藝的研發試驗中。借助此前滲濾液領域的研發經驗,研發工進展順利。考慮到處理設施用到的膜較多,兩百噸以上的規模設施清洗不便,因此,研發團隊從小水量入手,研究了一套外置處理設施,應用靈活,清洗方便。
“我們公司現在有兩個博士、四個研究生在致力于濃縮液處理技術的研發。我算了筆賬,如果我國開始推濃縮液處理,那么一年的濃縮液市場應該在十億左右。”黃開明相信自己的市場眼光。
企業發展壯大,黃天明開始希望公司體制更加健全,管理更加正規化。2014 年,武漢天源啟動上市計劃,“企業要做好,必須正規,現在借它的體制來管理我的公司,相信會有更好的效益。”經過一年的籌備,武漢天源順利掛牌敲鐘,引入社會資本。然后進入新三板后,黃開明比以前更忙了:
我希望垃圾滲濾液處理領域在 2015 年是個分界點,之前的項目幾乎都是用膜技術,我希望之后可以不用膜,僅用生化處理,把 COD,BOD,氨氮等降下來。徹底解決濃縮液問題。
我希望除了垃圾滲濾液以外,我們還要在工業污水、餐廚垃圾、城市污水等方面分得一杯羹。到 2017 年拿下 1.2億的凈利潤。
我希望將公司的產業鏈拉長,到 2018 年,集團的所有生活污水、工業污水、滲濾液、餐廚垃圾、沼液等業務全部劃入股份公司,集團公司騰出人手去涉足新能源。
黃開明對于公司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規劃,既不保守也不冒進,他把公司未來幾年的藍圖向筆者徐徐鋪陳開來,并對實現這一系列目標信心十足。這些圖景并非空口許諾,武漢天源早已開始為自己的“大環保計劃”積極踩點布局:目前,公司已經簽下 10 萬噸的工業污水,手中的滲濾液單接近 1.5 億,準備延伸的新領域正在聚集人手、開展研究。
“我要面子嘛,就不能往回倒退。我在武漢市的工商聯常委,在漢南區是工商聯副主席、政協常委。市里、區里的領導這么看得起我,我就要給他們一個交代。我努力了,哪怕是每年給政府多交點稅,這也是貢獻。上了新三板之后壓力更大,我得讓公司品牌更響亮,把我所有的員工帶上更高的平臺,現在天是烏的,水是黑的,任重道遠。”
升華:首先是責任 其次是效益
2012 年,武漢天源正處上升期,黃開明為項目忙得團團轉。這一年,黃開明的父親去世了。
父親離開時,黃開明在一旁拉著他的手,心中無法平靜。“父親中風在醫院待了一年,我卻總是忙,只陪了他十天。父親的幾個兒子都是大老板,個個都很有錢,而我父親卻只能這么走了,什么也帶不走。兒子有億萬家產,他卻再享受不到一分錢。”
父親的離開對黃開明影響很大。送走父親,黃開明開始反思自己的“忙法”是否正確。最后他得出這樣的結論:“我的財富都不是我自己的,也不是黃家的,它屬于社會,只是我臨時掌管而已。百年后,我不在這個世間,世間的一切也無一屬于我。但我為社會所做的一切,會留在這里。”
此后的黃開明在行事理念上產生了較大的變化。表現在工作中,便是多出了一種由衷的熱情。他對員工說道:“做環保首先是社會效益,其次才是經濟效益。”在公司的玻璃門上,他讓人貼上了一句標語——保護環境,利國利民。
本心來源于責任,黃開明在對待項目時就漸漸有了利益規則外的個人色彩。對于公司曾經承接的一個安徽蚌埠的滲濾液項目,按黃開明的想法,隨著工程年限的累加,滲濾液的水質會發生變化,原有的工程參數就無法滿足新水質的處理需求,因而滲濾液工程應當每三年就改造一次。但當地政府對于目前能夠維持運轉的項目,不愿花費一筆不菲的費用進行改造。對此,黃開明便決定由公司自費對其進行升級改造,保證出水效果,此舉受到當地政府的高度贊賞。像這樣的情況還并非僅此一例,“因為我們在近幾年的工藝改進中,逐漸覺得幾年前工藝存在不足,希望主動提升質量,保證出水效果,同時節能降耗。”
在環保事業外,黃開明還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投入到了更具體的事務中:多年以來,他堅持為漢南區養老院送慰問金,資助白血病患者,支持舉辦農民工年會,捐贈“同心光彩創業基金”,資助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做得越多,他才感到越接近自己的初心。
愿望:把環境保護好 把員工保護好
黃開明的企業價值觀樸實至極:“牛吹得再大也沒有,把手里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員工保護好,讓員工一生無憂,安居樂業,感到自己活得有價值,這是最重要的。”在黃開明的眼里,環境與員工是他生活的重心。為了踐行目標,環境方面,他宏大布局、細致推進,員工方面,他則是將心比心,從工作到生活均周到打點:
管理中,黃開明允許員工犯錯誤,有了錯誤他會指正、引導,讓員工自行體會互動中的收獲;技術研發上,他眼光獨到、充分信任,愿意起用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員,細心引導,推動技術研發;公司上市,他將股權下放,目前公司 90% 的員工均有持股;為提高員工歸屬感,解決員工的實際問題,他拿出近 2000 萬,為員工提供免息貸款,用于買房買車??
公司常務副總 /技術總監陳建平回憶,自己剛到公司不久,研發出一套滲濾液處理工藝路線,日后成為公司的核心技術工藝之一,并以此拿下了幾億產值。黃開明便迅速將她提拔為公司副總,主管公司技術研發。那時,黃開明在內部開會時,對他們說道:“你們所有的高管,兩年后都會有輛車。”當時公司業務剛有起色,在場的高管人員對老板氣勢恢宏的許諾也大都不置可否。而兩年后,“人手一車”變為了現實。隨后,黃開明又提出,要建設一個大型產業園,同時發展公司實業,大家將信將疑,然而,很快便見到一座座廠房在荒地中拔地而起。這讓大家大多對黃開明懷有崇敬之情,他們感受到黃開明“說到做到”的魄力和風格,佩服他將所有宏偉目標落地的決心與執行力。在他們的生活里,黃開明是最真切存在的英雄。
“公司的工程、企劃、財務,盡管都有專門的人在管,但一切細節都在他的大腦里。遇到問題,他的方法永遠比困難多。” “黃總給我的印象是,他辦企業的目的不光是為了賺錢,他會主動為員工謀福利、制定成長路線,員工們會感到自己是被老板保護著的。”這是武漢天源的員工對黃開明的評價。
“把環境保護好,把員工保護好。”這便是黃開明的初心。不夠磅礴,卻足夠動人。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