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印發《資源綜合利用產品和勞務增值稅優惠目錄》(簡稱78號文),其中涉及污水處理勞務和再生水綜合利用開征增值稅并不同幅度的先征后返,這意味著環境服務業的“免稅時代”就此終結,對環保行業的沖擊不言而喻。然而,在7月21日由E20環境平臺舉辦“第九期鏗鏘三人行-聚焦財政部78號文”活動中,申萬宏源證券研究員董宜安表示,增值稅對于環保行業而言,并非全盤打擊。以下為董宜安現場發言的整理內容。
文件數據解讀:少數領域反而受益
經粗略統計,這次調整涉及41項,其中退稅減少是14項,維持是13項,新增退稅項目即以前不退稅而現在退稅的有8項,退稅增加的有6項。退稅增加以及新增退稅合計的14項基本集中在國家扶持的重點行業方向,比如工業廢氣回收,比如農作物桔桿等。本次退稅的基本方向,可以理解為減少低技術門檻或者技術成熟行業的退稅額度,促進行業優勝劣汰。
拿2014年的數據進行計算,平均影響污水處理行業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率大概是在10%左右,其中再生水方面,從原先的免稅變成了收50%增值稅的稅率,受影響較大;供水企業以前就收增值稅,所以這次暫時不受影響;固廢行業受到的影響大概在8%左右,其中垃圾處理和污泥處置企業受影響比較大,它多征收了30%的增值稅;但電子垃圾拆解和汽車拆解這些行業它反而獲得補貼,從以前的全額征收增值稅變成了返還30%,有所受益;固廢行業里面還區分多征和少征的情況,可看出政策想要扶持的細分行業;大氣方面,從以前的全額繳納增值稅變成現在70%返還,可以說是這次增值稅政策下最大的受益者。
對PPP有負面影響 但不會改變行業發展方向
這次調整影響極大的是未來水務和固廢類項目的推廣,因為在以前的PPP合同里面,要么已經注明了,說如果稅法修改的話要由政府補償,但是我們可以考慮到現在政府財政吃緊,它的補償往往可能會不到位或者拖欠,所以我們認為它會極大影響PPP類項目的推進速率和利潤率。短期來說,由于增值稅的影響,我們對于環保PPP它的評級是謹慎的。長期來看,環保PPP仍然是企業收入利潤體量的巨大引擎,這次政策的改變應當不會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方向。
針對此次政策對PPP的負面影響,從企業的角度出發,可有以下三種解決方案:一是地方政府按照這次影響的變化給你補貼,這相當于是企業認為最好的情況;二是為了保持PPP項目推行的力度或者推行的進度,中央財政對PPP項目進行變相的補貼;三是由地方政府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這次的調整,這也是我們覺得最有可能的情況。
立法用意猜測:會否為了推再生水?
關于此次增值稅政策用意,董宜安猜想,會否是為了倒逼污水處理企業做水資源利用?此前雖然業內一直說污水將是未來下一個水生態,資源化是其發展方向,但著手從事污水資源化的企業并不多。因此,政策是否為了迫使企業為了利益進入再生水市場,也未可知。
編輯:李艷茹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