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繼《大氣十條》、《水十條》陸續發布后,環保部表示,《土十條》也即將上報。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胥樹凡指出,這三大環境戰役將帶來8.5萬億投資,推動環保產業向實現更大目標發展。環保產業成為支柱產業已然初見端倪,那么產業的內核是什么?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軌跡?對此,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指出,基于對環保企業30年發展歷史的觀察結果,E20研究院發布了環境產業戰略地圖?地,用二維九宮格法來分割環保產業子領域,清晰展示各子領域的發展規律。他發表署名文章《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以環境產業戰略地圖?為基礎,從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談起,分析了產業未來可能的發展軌跡。以下為《環保產業的發展歷程和未來趨勢》全文:
一、如何快速理解環保產業
定義和研究環保產業的論文很多,官方也有科學嚴謹的分類,但是,我們看到,這些并不能使業外人士很好地理解環保產業,究其原因,是環保產業本身細分領域過多的原因,也有傳統分類方法本身出于科學嚴謹,卻并未能揭示其發展的內在規律。
基于對環保企業30年發展歷史的觀察結果,E20研究院發布了環境產業戰略地圖?,在地圖中,E20研究院用二維九宮格法來分割環保產業子領域以分析定位他們各自的規律,水和氣的排放端口監管和自凈循環等特點、固體廢棄物的最終處置需求和資源利用前景等特性,與工業的第三方屬性、市政公用的長期穩定屬性和環境領域的時空錯配屬性相重合。
通過九宮格所劃分的環境子領域,可以用來分析某企業在其所處領域的產業鏈位置和發展規律,這樣比將環保產業籠統在一個范疇內來理解要可行得多。同時,可以通過分析其中某一個子領域的發展歷程來歸納環保產業發展的共性規律,以揭示其發展趨勢。目前業內已取得共識的是,環保產業的未來方向一定是全面走向環境服務業,而其中核心關鍵是如何走向綜合環境服務所代表的高階模式。
二、環境需求被識別的過程就是環保產業子領域發展過程
環境治理的需求,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資源不可持續的消耗,以及移動互聯規律下民眾環境意識和參政意識的雙重覺醒而與日俱增。但是,并不是每個子領域的環境需求一定能夠催生環境產業在該領域的發展,由此,該領域的環境需求就不能被相應的環境產業所滿足,比如土壤修復子領域。我們也可以從不同子領域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和市值總合的差別驗證這個現象。
目前,歸屬于環保領域產生最多的上市公司和市值之冠的毫無疑問屬于公用事業板塊的水務和垃圾焚燒板塊,這是我們認為產業化程度最高,行業集中度相對也是最高的領域。2014年E20研究院所提出的E20環境產業戰略地圖?的四個方陣,希望能夠直觀簡單地幫助業內業外理解該領域的企業之間的上下游關系和未來趨勢:A方陣指的是以北控、首創、桑德等為代表的重資產的投資運營公司,而B方陣則指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方公用事業國企,C方陣指提供EPC服務的工程公司和技術集成公司,而D方陣指設備和原材料制造商。我們認為,在已經出現A方陣的市政公用行業子領域,由于現金流穩定的特點,可以全方位對接資本市場,并以其特許經營所標志的市場化的效率拉動其后的C/D方陣健康發展和整個子領域行業集中度的提高,帶來產業化升級。目前看,我們的市政污水廠和垃圾焚燒廠建設進度驚人,而在市政領域的上下游的整體產業化發展也是達到國際水平的,這是該子領域環境需求被識別的程度與其產業化發達程度相匹配的表現。
三、 從A方陣的形成歷史看政策驅動的效力和趨勢
環保產業作為外部性和公益性的雙重特性,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推動。因此,重點從政策驅動方面來理解環保產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政策驅動并不等同于可以通過政策和政策性資金簡單的扶持一個產業,歷史已經證明失去市場機制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最終只會帶來產業的畸形。一個良性發展的環保產業,需要靠政策所建立的市場機制來推動發展,而背后,也有金融助力的身影。
對比工業治污領域的監管壓力對市場的驅動力,市政和環境領域的市場機制顯得更加復雜,但卻更有分析的價值。因為這兩個領域都是政府直接承擔責任,但卻可以選擇由政府或其指定公司直接提供服務,或者向社會購買服務的領域?;仡櫢母镩_放以來環保產業的發展史,我們看到市政領域環保產業的成長中所伴隨著的三次政企服務界面的升級,也就是政府將其責任交由市場主體來完成的范圍(產業服務范圍)三次被予以擴大。
這樣的服務界面背后都有著政府預算制度的變革、央地分稅模式不同帶來的地方政府行為驅動,以及其他政策方面的配合。
第一次界面升級是政府將環保設備制造交由市場來完成,這個伴隨著地方政府的財政承包制所帶來的地方政府經營企業行為模式和機械部的逐步退出而產生,隨著朱镕基總理的分稅制改革,地方政府轉向經營土地,地方制造性國企逐步退出,完成了第一次界面的全面形成,以宜興環保園和早期桑德為代表的環保設備企業成為地圖中的D方陣的代表。
第二次界面升級是政府在90年代初期大力推動EPC服務,并以97年的建筑法為代表,形成了C方陣,桑德和太平洋等公司均在其前后成為代表企業。C方陣中市政領域的很多公司,包括康達、鵬遙、國禎等,也都在下一次界面升級中轉型成為A方陣的成員,但是,在工業領域,目前的EPC公司,很長時間內停留在C方陣的運營模式,只是在近期才努力謀求突破。
第三次界面升級來自地方政府轉向土地財政后融資壓力的日益突出,配合建設部的最早發動的PPP改革,兩者不同的意愿殊途同歸,為以北控桑德等為代表的A方陣的形成提供了土壤,2004年的特許經營條例是投資運營服務階段全面形成的里程碑。而B方陣則來自近年來地方市政國企的市場化改制,并以中山公用、瀚蘭環境等上市公司為代表。A/B方陣不但替政府接通了市場資本,他們代替原有的事業單位或者“報銷制”國企來采購市政環保設施的建設,并運營這些設施,在效率上均好于這些傳統體制下的單位,(北排為摘掉投融資平臺的帽子而進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造和特許經營化也是近年來的典型案例),并帶來整個C/D方陣的市場化競爭效率,由此帶來了相關產業的成熟和發展。
四、 用E20四元分析框架?來分析政策體系對環保產業未來的影響
改革在習李時代進入了深水區,諸多矛盾積累到了相當的程度,環保業上升到了社會基本矛盾的層面。2014年,我們可以看到一系列政策的出臺,改革力度空前,為理清諸多政策對環保產業的影響,E20提出了四元分析框架?,從需求側看,環保法明確了地方政府對地方環境質量的責任,為環保需求的釋放打開了天花板,并加強了效果導向的需求;從交易側看,國發69號文終于提出推進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為地方政府采購環境服務提供了新的交易模式,還有第三方治理的推動;從投資側看,政府投融資方式的調整、PPP的推行和特許經營的深化,都將為社會資本進入市政和環境產業打開大門;而從產權側看,國發43號文和60號文等對市政存量資產的處置方向,混合所有制以及新增項目的PPP模式,都將帶來市政環保產業大資本時代的到來。
財政部主導的新預算法所啟動的系列改革配合PPP的推演,謀求逐步改變地方政府的收支體系,在不久的將來可能導致重新劃定央地分稅比例和為地方開發新的稅種,最終導向是改變地方政府的行為邏輯,從經營土地轉向運營公共服務。將以上政策趨勢結合在一起,并考慮其未來完善和推演的方向,我們認為,為滿足愈演愈烈的從環境效果出發的最終需求,配合金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創新和前述地方政府投融資方式的全面調整,I方陣(環境一級開發商)將應運而生,他不但將資本市場進一步對接地方政府的銀庫,而且還需要從政府手中接管更復雜的環境要素識別,項目規劃(應用PPP的社會資本發起項目的方式)和系統集成等責任,并最終在未來形成代替A/B方陣主導環保產業。
誰能成為I方陣,市場上的A/B方陣正在努力之中,北排的廣西流域項目就是一個嘗試的雛形;而我們稱為門口的野蠻人的其他金融、生態或園林領域的跨行業的上市企業也在期望抓住這次機會實現彎道超車,中信、鐵漢、東方園林就是他們的代表。誰最終能在這次大亂局中重新脫穎而出,需要的不但是雄厚的資本和強大的融資能力,還需要對復雜環境系統的集成能力和頂層結構設計能力,環境績效合同服務將成為其基本商業模式之一。
五、不同環境子領域的不同和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需求不同
回到文章開篇的九宮格,我們看到不同的環境子領域,目前所處和未來將處在的產業服務階段并不相同。以城市水環境為例,農村水環境走入投資運營的難度較大,但城市中的大部分子領域都有可能被整合進入城市水環境一級開發的領域,在海綿城市或者城市范圍內的流域治理等概念中獲得突破。
就子領域個體處于不同階段的不同方陣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力也有所不同,企業需要以此判斷現在其核心能力是否滿足要求,以及預判未來其應加強的能力方向,或者結合長短板理論合理確定其發展戰略。資本市場的投資人也可以以此判斷其是否是正確的投資標的,這,就是E20在地圖后續研究中將繼續深化的價值鏈分析。
六、 推進環境績效合同服務和環境一級開發商的意義
中國的環境問題發展到現在,從點上去解決已經不存在可能。由于移動互聯帶來的對環境質量改善的居民訴求的不斷放大,給政府帶來越來越難以背負的壓力。綜合環境服務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而結合PPP和政府采購公共服務的推進,以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為環保領域特殊的交易模式,將為環境一級開發商的出現帶來了強大的推動力??v觀環保產業的三十年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環保技術依托于企業而發展,環保產業依托于政策所推動形成和保障的有效市場機制而發展,而資本助力將帶來產業成熟度的驗證和行業集中度的加速推動。環境一級開發商,將集合各技術要素綜合的環境治理效果、對接政府和資本兩方的投融資需求、創新管理機制和提高市政設施運營效率,借力政策所帶來的市場機制這個無形之手,最終引領這個環保產業的其余各方陣共同走向成熟,走向環境服務業的未來。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