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缺的是什么?人才!這句被無數人耳熟能詳的臺詞,用在蓬勃發展的環境產業身上也許恰如其分。越來越多的行業領先企業已經意識到人力資源是未來企業競爭的關鍵。在今年4月的中國水業戰略論壇上,人才戰略作為一個重要話題進入議程,并得到與會者的廣泛認同。
7月4日,中國環境產業人力資源聯盟于桑德集團舉辦了第四次專題沙龍,以行動學習的創新形式,重點探討了如何利用聯合機制建立環保大學,以及如何進行企業干部的選拔與培養等戰略性發展問題。
沙龍現場,參會嘉賓正利用行動學習的方法積極參與如何利用聯合機制建立環保大學,以及如何進行企業干部的選拔與培養的話題思考和討論
聯盟秘書長成衛東認為,聯盟的成立初衷就是聯合產業力量,探討和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問題。環境產業正處于加速前行、轉型升級的重要時期,在產業高速發展、企業快速擴張的背景下,人才需求與管理問題日漸突出,人力資源成為產業共通的關鍵課題。
大學生招聘難,已成顯在的共識。在人力資源群里,有不少公司的人力資源負責人發帖請求幫助招聘,但挨常聽到感嘆:行業圈子太小,有經驗的人才轉來轉去,也就那些人。在戰略論壇上,中持環保人力資源總監李彩斌總結當前的環保行業人才難現狀,他認為,目前環境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持續走高,但整個產業人才供給卻不足,吸納其他行業的優秀人才也缺乏一個暢通渠道。
對此現狀產生的原因,桑德集團人力資源部總經理蔡蘭麗認為,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存在一定偏差。碧水源科技人力資源總監鄭廣峰也提到,環境產業內部人才流動率相對較高。
如此,在招聘之外,如何優化企業人才培養機制、如何最大程度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如何實現內部人才的發展提升、如何運用人才力量推動企業成長,便成為企業和產業另一個需認真思考的課題。
為了解決問題,一些有能力的環保企業也在嘗試以自己的方式培養適合的人才。一些企業成立了專門的培訓部、培訓中心,有的籌劃建立企業大學,有的與高校合作嘗試提前介入教學過程、與學校聯合培養,也有的設置了內部虛擬大學……價值觀吸引、薪酬體系、發展空間等等也成為眾多企業積極探索和完善的目標。
“對于一個企業,這也許可以解決企業某階段的一定問題,但對于整個環境產業,并不是長遠之計。”成衛東肯定了一些企業探索的同時,也對長遠地促進產業人力資源建設表示了另外的思考。他介紹:“目前知名的用友大學、中糧學院以及GE商學院之類,都有背后強大的企業和行業發展做支撐。環保行業還沒有那么大的實力,單個企業相比它們還都屬于中小企業,不具備那樣的實力,以及大量的需求。從資源的層面,單個企業,也不能夠更高效地挖掘和利用資源。采取企業聯合機制建立環保大學的想法是個很好的創意。”
首創股份的劉麗湘博士認為,單個企業,建立培訓實體,需要考慮企業內部的實際需求,以及培訓場所、講師成本,以及人員配置等一些內部支持和外部資源對接類問題。行業企業聯合辦學,可以相對較好地解決企業需求和成本控制的問題,也比較利于外部資源最高效率的整合與對接。從操作的角度,劉博士建議可以先嘗試從網絡虛擬大學做起。
共同的關注和積極的探索,極大激發了沙龍成員的參與熱情。在行動學習的氛圍中,聯盟秘書長成衛東難掩心中的感慨:“環保產業是個大事業,大事業就要有大視野、大學問、大智慧。環保大學就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道路。”
編輯:劉永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