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加快的工業化腳步,使工業園區成為地方發展經濟的“香餑餑”。工業園區在降低基礎設施成本、刺激地區經濟發展方面確實卓有成效,但由于其發展引發的環境問題卻也日趨嚴重。近日,有媒體曝出,山西大同一污水廠出現污水“白加黑”排放模式,白天排清水,晚上排黑水,給附近居民生活造成很大困擾。據了解,該排污口主要負責處理大同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藥園區內企業產生的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問診工業園區環境治理,“經濟助推器”變身“環境污染者”,工業園區環境污染危機重重。
問診:工業園區環境治理癥疾多發
工業園成“污染園”、明星企業成污染大戶的事件數不勝數。據中華環保聯合會機構歷時兩年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內蒙古、河北等9個省區18家工業園區中,涉及水污染的達15家;涉及大氣污染為10家;涉及土壤污染的有1家。這18家工業園區幾乎都位于環境敏感區內,或緊鄰重點流域和飲用水源,或居于人口集中區。在大量標榜生態環保的工業園與藏污納垢扯上關系的背后,暴露的是園區環境治理的癥疾。
園區企業“不怕查,查不怕”
工業園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使得不少地方在招商引資和環保執法過程中存在“媚商”現象。工業園區成環?!爸貫膮^”,必然與企業“利益先行,無視環保責任”直接相關,而環境管理長期處于真空狀態,更是導致企業“不怕查,也查不怕”,敢于長期違法排污的主要原因。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一位在某工業園區工作的內部人士坦言,“許多工業園區環境管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瀆職?!痹谶@些地方,工業園區企業多為當地招商引資企業,也是納稅大戶,為了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政府對這些企業都采取優惠政策,其中包括放寬環保要求,一些園區管委會設立的環保機構“名存實亡”。
園區水污染控制面臨諸多挑戰
有報道認為,工業園區原本是要將工業廢水集中處理,但在實際運作中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工業廢水都集中到一起,末端建有公共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每個工廠的廢水要處理到一定程度才能進入該污水處理廠。而實際結果就是容易處理的污染物質工廠自行處理了,到了末端的污染物質大部分都是難以處理的,最終導致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非常高,無法實現污染物的削減。
其次,相對于城鎮污水和單廠污水,工業園區污水的特征明顯。北京國環清華環境工程設計研究院院長汪誠文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曾表示,園區污水行業性結構特征明顯。不同類型園區的污水有著不同的處理難點,一些園區產業結構復雜,污染物種類多、水質水量變化大,使園區污水具備了復合性特征,同時園區污水還有區域性結構特征。隨著工業園區模式的迅速普及,園區水污染問題亟待解決。汪誠文表示,排水量大、污染物濃度高、污水處理系統缺乏針對性設計、管理經驗缺乏這些使園區水污染控制面臨巨大挑戰。
處方:治理與管理 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長期重經濟輕環保的做法,早已使工業園遍體鱗傷。而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園區環境污染問題,必須要正視目前存在的問題。園區污染治理和環保管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抓好園區環境治理工作,首先要合理選擇工藝。針對工業園區產業結構復雜、廢水排放量大、污染物種類多、污染負荷排放強度高、水質水量變化幅度大等特點綜合考慮處理工藝的選擇,避免出現處理量不足、處理效果不佳的情況 。其次,針對園區環境治理特殊性,也有專家強調,應加強商業倫理的建立,達到政府與企業雙贏的局面。作為水環境整體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商博天環境在工業園區混合化工廢水處理等多個領域均取得了突破。博天環境董事長趙笠鈞指出,相比其他行業,環保行業更需尊崇道德、樹立信仰,因為環保問題就是人心問題。他認為:“一個企業,如果只關注利潤,成不了氣候,只有堅守商業道德理念的企業,才能走的更遠?!?/p>
抓好園區環保管理工作,有關環保部門需要將保護工業園區環境作為制度化的目標確定下來。通過嚴把評審關,提高門檻等方式,鼓勵和支持技術起點高、采用清潔工藝的項目,嚴格控制耗能多、水耗大、污染重的行業和項目。
據了解,環保部環境監察局副局長陳善榮曾表示,環保部正在部署2014年對工業園區進行環保專項整治,主要針對工業園區的違法違規排放等現象進行嚴打。政策加碼,工業園區或將迎來環境治理的高峰期。
“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上將針對工業園區環境治理相關話題進行深度探討,并分享更多成功治理案例。敬請期待。
編輯:李曉佳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