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網編者按:全國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是嚴重污染。這些觸目驚心的數字意味著我們的生命之源正在遭受著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地下水污染的巨大危害在于不僅威脅著我們的飲用水,更會造成土壤的污染,進而威脅到食品安全。面對如此嚴重的問題,《環保法》三審稿作出原則規定:“國家建立土壤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從田頭、加工、運輸、市場到餐桌,長長的食品安全鏈條上,土壤污染正成為威脅食品安全的主兇,且修復周期漫長,需要付出昂貴代價。日前,以“上海食品安全”為主題的上海市科協第十一屆學術年會綜合學術研討會上,專家指出,我國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主要是重金屬和有機物,目前對于土壤污染的修復很重視,特別場地污染修復力度較大。但土壤修復市場還比較混亂,真正有專業水平的不是很多。
地下水九成遭污染
地下水污染防治一直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領域,今年,《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發布,標志著我國地下水污染治理工作邁出了重要一步。然而,當前我國水污染的整體形勢仍未扭轉,多起地下水污染事件的接連上演,一幕幕依然觸目驚心。
“應加強農田污染、地下水污染的調查和修復,保證食品原材料不被污染。這是食品安全的基礎。”上海交大生態與地下環境研究所所長仵彥卿教授表示,我們過去把土壤和地下水分開,地表水城市以內和城市以外是分開的,而國際上認為地表之下的水都是一體的,有聯系的。有資料顯示,我國水資源總量的1/3是地下水,全國90%的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污染,60%污染嚴重。
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源有很多,過去工業排污、礦山開采、農業殺蟲劑等在土壤中殘留了很多有害物質,如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垃圾填埋也在威脅土壤的環境安全,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屬、化學工業品、環境激素,例如洗滌服裝的干洗劑、富含氮磷鉀的廢棄物、污泥等。通過復雜又緩慢的地下水系交換,污染物在土壤中慢慢累積且難以自我凈化,之后被農田里的各種農作物根系吸收。
農田污染、地下水污染對食品原料,如稻谷、小麥、玉米、蔬菜等影響較大,尤其是重金屬污染,會通過作物的提取富集,進入到食物鏈中,影響人體健康。而這些重金屬會在人體慢慢堆積,嚴重影響人體健康。“我們在研究生態系統的時候,常規地表看到的是顯性生態系統,卻看不到地下的隱性生態系統。”
修復土壤還要治本
目前我國對城市土地污染修復比較關注,對農田污染、土壤污染也在不斷加強。上海市預防醫學會副會長謝敏強指出,上海在2008年已經完成滬郊400萬畝農田的基本普查,普查內容包括農田的土壤質量、灌溉水質量和空氣質量,檢測取得了與農產品食用安全最為相關的重金屬、有機氯、氟化物等項數據。其中,被列為重度污染的農田,已經退出農產品種植用地。
不過現行的土壤修復中,有人采取將被污染的土壤當作垃圾一樣搬走處理掉,然后再填上一些干凈土的做法。“這種短平快的方式,治標不治本,因為原來污染還存在,并且會隨循環系統而進入地下水。實際上,最好的土壤修復應當是在原地修復,但治理污染所付出的代價是昂貴的。”仵彥卿透露,當前一畝土地污染的修復費用,就在200萬元至1000萬元間。他建議,土壤修復應該采取更多科學和專業的方法,例如用植物修復辦法,一些植物有吸附重金屬污染物的能力。
10月21日上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進行第三次審議的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下稱“三審稿”)在增加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對土壤環境保護問題作出原則規定。對于土壤污染已經成為當前環境保護面臨的突出問題,三審稿作出原則規定:“國家建立土壤環境調查、監測、評估和修復制度。”
編輯:佟婧旸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