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十二五”全國城鎮污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要求,到2015年,縣城污水處理率平均要達到70%,建制鎮污水處理率平均要達到30%。據有關研究顯示,我國小城鎮95%的生活污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造成了90%以上小城鎮的水體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鎮河段不宜作飲用水,50%的城鎮地下水受到污染。而截止到目前,小城鎮的實際污水處理率與預計目標均存在較大差距。
“僧多粥少”現象引發資金投入“杯水車薪”
資金短缺是制約小城鎮污水處理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我國污水處理設施屬于市政建設項目,很多都是依靠國家投資。在近期政策利好的形勢下,國家正在逐步加大對污染治理的投資,但依然是 “僧多粥少”現象疊生,小城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即使爭取到一部分,也往往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資金缺口的問題。另外,在目前地方財政入不敷出、預算內資金極為有限的現實情況下,對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維護管理起主導作用的地方政府,對污水處理行業的投入也難以增加。資金的缺少導致了小城鎮的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滯后,污水處理能力嚴重不足。
污水處理設施效率就真的難以提高嗎?
經濟規模偏小決定了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的投資和技術力量相對薄弱。污水處理是資金密集型工程,不僅需要投資建設污水處理廠和相應的污水收集管網,而且污水處理廠的日常運行費用也非常高昂。此外,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對專業技術人員的吸引力有限,也會影響污水處理廠的管理和維護工作。自成體系的小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模式,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低水平重復建設問題的普遍存在,一方面造成已有設施處理能力和建設資金的極大浪費,同時,因不能形成適宜的設施建設與處理規模,大大降低了污水處理設施的運行效率,工程投資效益難以充分發揮。
選擇處理工藝遵循“因地制宜”
目前適宜小城鎮污水處理工藝有很多,對于小城鎮污水而言,只有最適合的工藝流程,而沒有最先進的工藝。必須對當地的出水水質、污水廠的規模、當地的經濟條件、氣候條件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結合改城鎮排水的具體條件來選擇污水處理的工藝,以達到投資少、運轉費用低、運行管理等效果。
小城鎮污水處理廠的運行管理不僅關系到小城鎮的水環境狀況,也極大地影響著小城鎮自身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和每個運營企業共同參與,積極互動,才能真正解決當前小城鎮污水處理中的實際問題。更多關于小城鎮污水處理話題,請關注6月29日“2013(第七屆)環境技術論壇”中“市政污水與新水源深度論壇”的精彩內容。
編輯:羅宇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