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水資源嚴重短缺和干旱程度愈演愈烈的不利局面, 解決的辦法是開源節流,合理開發利用雨水資源成了水資源利用的一種重要形式。要保護現有的水源,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節約水源,如農業上實施節水灌溉技術,工業上治理水污染、利用廢水,國家調節供水政策,提高水價等。在開源方面實施南水北調工程,但工程量大,工期長、耗資大。而充分開發雨水資源則是切實可行的辦法。但如何才能實現天人合一、人水和諧,實現我國雨水集蓄利用的可持續性發展是值得思考的一個重要問題。
我國雨水蓄集利用發展中問題重重
對雨水蓄集工程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隨著社會快速發展,北方干旱日益嚴重,水資源日趨緊張,據專家介紹,解決的辦法習慣于攔截地表徑流(如修水庫)和開采地下水(如打井),或者寄希望于跨流域調水,而對當地雨水資源開發認識不足,未把它當作解決缺水的一個重要途徑,對水環境效益的認識更淡漠。專家建議,不僅雨水較少的地區應當重視,雨水較多的地區也應當重視,事實上雨水越多的地區越適合開發利用。
地區發展的不平衡。目前,雨水蓄集工程在黃土高原地區的甘肅、寧夏、山西、陜西,華北平原的河北、河南等省(區)發展較快,西南地區的貴州、四川、云南也有少量發展,其他地區尚未廣泛開展。即使同一省份發展也不平衡。
綜合性系統化的研究不夠。據悉,在研究方面,雖然數量不少,但大都是單項的研究。雨水集蓄工程包括雨水的引導、聚集、儲存和高效利用等方面。因此,要達到高產高效優質的目的,必須對雨水的聚集、存儲、節水灌溉技術、農業栽培技術和管理技術進行綜合研究,使之形成一個技術體系,并進行推廣。
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各地方陸續發布的《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術標準》,但尚處于試驗、示范階段,有的省市已在小面積推廣,有的省還未開展,缺乏科學的分析和指導,也影響了發展速度和工程質量。因此各地應根據當地情況,通過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總結出地方標準,進而制定全國的標準,更好地指導雨水集蓄工程的發展。
雨水利用的適宜節水灌溉技術
由于受地形、降雨資源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用傳統的地面灌水方法和某些節水灌溉方式,也不可能進行充分灌溉,只能實施灌關鍵水或救命水的局部灌溉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灌溉水的效益。如微灌技術、抗旱坐水種技術、地膜集流穴灌技術、注射灌溉技術、瓦罐滲灌技術等。
多途徑利用 發展前景依然廣闊
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特別是西北地區土地遼闊,總面積占全國的40%,但水資源量卻不足全國的l0%。而這些地區卻是我國主要的農牧業區,光熱條件好,可供開發的耕地和草地資源潛力很大,但干旱缺水嚴重制約著這里土地和草地資源優勢的發揮。由于雨水蓄集工程規模小,分布較散的特點,對環境不但無負面影響,且有利于生態保護。經研究表明,在降水量達到250mm以上的地區,都可以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實施雨水資源開發利用,通過對雨水在時間、空間上的雙重調控,除解決生活用水外,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實現農業高效用水,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防旱,不斷拓展雨水利用的應用領域,開創雨水利用的廣闊前景。成為缺水農村地區家庭安全供水的主要方式之一、為改變雨養農業區結構單一狀況提供用水條件、發展城市雨水利用,使其成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有力補充、作為緊急狀況下(戰爭、地震或洪澇災害發生時)的備用水源都是我國雨水蓄集利用的方式。
目前我國對天然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0%,與國外利用率高的國家相比,可利用的潛力很大。通過開展系統性理論體系的研究和開發,提出導向性政策措施,實行科學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制定區域性發展規劃,統籌兼顧,進行綜合性應用技術示范和推廣應用,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程配套,嚴格項目管理,確保效益發揮都將是對雨水集蓄利用的促進和拓展途徑。
編輯:趙恒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