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處于突發環境事件的高發期,據不完全統計,每年近有100多起,水源污染事件的頻發,影響了城市供水安全。7月7日,在“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供水技術深度論壇上,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張曉健教授以“飲用水應急除鎘凈水技術與廣西龍江河突發污染事件”做精彩發言。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曉健
水環境中的鎘主要來源鉛、鋅、錫、銅等有色金屬冶煉過程中的排污,及電鍍、電池、電子元件等的污染。在城市供水應急技術體系中,主要采用堿性化學沉淀法去除鎘。張曉健介紹到,堿性化學沉淀法除鎘的最大應對能力試驗結果表明,PH9.3條件可應對鎘超標約50倍的原水。
2012年1月廣西龍江河突發污染事件中,水體鎘含量最高處超標約80倍,嚴重影響到當地居民的飲水安全。廣西自治區啟動了突發環境事件二級響應預案,張曉健詳細介紹了應急處置措施中的五個方面工作。
一、加強水質監測,掌握水體污染動態變化情況,為應急處置的科學決策提供基礎依據。
二、排查并切斷污染源,嚴肅查處責任人。
三、河道投藥消減水體污染物,即采用弱堿性化學沉淀法除鎘,在幾級梯級電站處投加堿和聚合氯化鋁混凝劑,把污染物水團中的溶解性鎘例子沉降到河底,盡最大可能降低污染物濃度,控制影響范圍。
四、調水稀釋,即控制污染水團的下泄流量,加大下游融將的稀釋水量,通過稀釋減輕對下游的污染。
五、設立自來水廠應急處理屏障,確保柳州市的飲水安全。
對于龍江河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效果,張曉健評價到,由于污染物排放達,水體濃度高,多種污染物并存,所以處置難度較大。整體來看應急處置的方案科學合理,措施及時有效,效果好于預期,把時間的影響范圍控制在有限區域內,確保了下游城市和沿河群眾的飲水安全。
編輯:蔡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