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上午,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水工業分會聯合主辦“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宋永會做了主題發言,介紹了水專項總體設計與“十二五”任務布局。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助理、水環境科學研究所所長宋永會主題發言
宋永會介紹,水體污染具有嚴重性、流域性、復合性、結構性等特點。而我國在技術管理上與世界上很多國家存在很多差距,我國目前主要是行政區的管理,管理層級方面,“十一五”期間提出環境保護三個歷史性轉變,但沒有得到完全實施;監測方面,國際上向多目標多手段監測方向發展,而我國據此還有一段距離;治理技術方面,我國著重于末端治理,向全過程治理轉變,由單向技術向集成技術轉變,重視工業點源控制轉向點源、面源、內源綜合控制。
通過分析以上情況,宋永會指出,水體污染與控制治理戰略需求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改善水質,保證飲用水安全;
其二,支撐國家的總量減排戰略實施。“十一五”提出污染物總量減排戰略,水的COD復合減少10%。二氧化硫減少10%,“十二五”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兩個指標;
其三,提升我們國家水污染防治水平和能力,引導產業發展,構建我國水污染防治技術平臺。
宋永會介紹,水專項總體部署,根據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要求,水專項要著力解決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所需的關鍵共性瓶頸技術問題。專項實施要圍繞三河,三湖,進行污染防治和飲用水安全保障研究和示范。要著力突出高效低耗的水質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和監控預警能力提升。水專項被定義為重大科技工程,它的含義就是進行技術研發和創新同時進行應用示范,支持和帶動國家的水污染治理戰略計劃實施。
對于水專項技術路線,宋永會提到,兩個技術體系構建,一個是水污染技術治理,一個是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針對四類水,一個湖泊水,一個河流水,一個城市水,一個是飲用水,四個類型水體開展研究。宋永會還介紹,水專項實施三階段,第一階段是十一五著重控源減排技術研發集成。第二是減負修復研發,進一步削減污染復合,同時對水環境修復,第三階段通過前兩階段研發進入對水環境進行綜合調控的階段。
宋永會介紹,“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處于快速發展和轉型階段,我國水環境質量仍將呈現“局部有所改善,總體尚未遏制,形勢依然嚴峻,壓力繼續增大”的特點。水專項任務安排,流域綜合整治及水質改善、重點地區飲用水安全保障綜合技術及平臺示范、培育戰略性新興環保產業。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