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技術路線一直是業內關注的技術焦點問題之一,7月6日,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環境學院、中國土木工程協會水工業分會共同主辦的“2012(第六屆)水業高級技術論壇”上,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發表主題演講“面向新世紀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發展路線思考”。
國家環境保護技術管理與評估工程技術中心主任王凱軍探討污水處理技術路線
王凱軍表示,“低碳的、資源回收利用的零排放污水排放系統”是未來污水處理技術發展的基本定位。這樣的定位下,技術路線可從三個方向展開探討:
第一,沿著傳統污水處理廠工藝進行發展和改進,以荷蘭BCFS工藝為例,現在的很多工作都是圍繞傳統工藝展開,沿著這個方向可在節能減排、提升水質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同時,王凱軍也提出,通過下水管輸送污染物是一個歷史錯誤,現代城市污水處理系統嚴重缺乏可持續性和抗干擾能力,是一個脆弱的系統,難以承受過多的污水之重。
第二,源分離、分散式處理系統方向。以源頭減量、循環利用、全過程控制為原則(符合清潔生產、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實現最大程度污水能源與資源回收,減少化石能源消耗與浪費。王凱軍表示,“源分離”和“分散”的方向具有一定的革命性和顛覆性,在我國,雖已開展相關實踐,但卻面臨很多問題。奧體公園“源分離”及資源化項目投運推遲、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政府和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環境研究院共同研發的生態衛生實驗項目也面臨著失敗的危險。王凱軍分析,高速城鎮化的中國承擔不起分散式處理的緩慢推行、龐大的管理體系限制了分散式處理技術的本土化、社區民眾的接受程度差是導致這些源分離技術項目被擱置的主要原因。在源分離的分散處理道路上,不僅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第三,新型城市污水資源化、能源化處理技術。膜技術是水處理發展的重要技術之一,在回用水和飲用水之外,通過膜將污水直接混凝、將膜技術運用于污水處理也是未來一個發展的方向。
在可持續的污水處理技術的提升改進過程中,王凱軍強調,必須另外考慮一些問題,在技術界,要考慮傳統土木工程師的接受程度;在管理部門,要注重管理人員、工人及設備體系的兼容性;同時必須考慮到公眾的接受程度。展望未來的污水處理技術愿景,王凱軍引用環保部副部長仇保興的觀點總結,需開拓創新,從幾個角度展開“超越”,即超越現行的標準規范限制;超越福特式大規模、集中式處理的舊框架;超越傳統成熟工藝路線的鎖定;超越過去的成功經驗和超越國內外的技術創新。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