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建設部發布《關于全國城鎮污水處理設施2011年第四季度建設和運行情況的通報》顯示,污水處理廠的數量在2006年到2011年期間增加到了4倍。而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達到2.36億立方/天,比2006年增加了2.58倍,污水處理市場的發展速度可見一斑。在中國水網、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2012(第十屆)水業戰略論壇”上,福建農林大學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公共管理系主任蘇時鵬對我國目前的污水處理服務市場化模式發表觀點。
蘇時鵬談到,根據數據顯示的情況,應該將污水處理服務作為一項公共服務來對待,要承擔三方面的責任或者目標:一是環境責任,環境責任是為了實現減排的目標,改善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二是社會責任,作為一個公共服務行業應具有的社會責任,是要增加社會福利和促進社會穩定。確保社會公眾能以合理的價格持續、公平地享用穩定的污水處理服務。三是經濟責任,促進經濟發展,形成高效的產業實體,在實現自身持續發展的基礎下逐步減輕社會公眾用水負擔與政府財政負擔。
根據承擔的三方面責任和污水處理市場的發展趨勢,蘇時鵬還對污水處理市場化改革的方向進行了判斷:
1) 市場化改革是方向而不是目標;
2) 市場化改革的重點是形成全過程競爭機制;
3) 市場化改革的主要領域應是運營環節;
4) 新增市場化項目合同期有所縮短;
5) 農村污水處理與環境整治服務整合外包;
6) 配套監管體制將日益完善;
7) 流域水務產業整合趨勢;
8) 先入為主在小廠和管網市場化競爭中具有較多優勢;
9) 污水處理服務信息公開透明度將越來越高。
編輯:趙恒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