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供水行業全行虧損,調節水價是改變現狀最直接的手段。然而“虧損-調價-再虧損-再調價”的調節措施,卻造成了企業、政府、公眾均不滿意的尷尬局面。價格制定者將供水定位于公共物品,在滿足公益的同時,卻忽視了提供服務者的基本利潤訴求。我國供水行業特許經營模式存在何種弊端,現今的環境下,供水服務業應如何發展,3月24日,在由中國水網、清華大學共同舉辦的“2012水業戰略論壇”上,上海城投戰略部資深研究員王強對我國目前的供水服務體系發表觀點。
特許經營 中國水價之殤
在我國,供水服務具有公益和商品雙重屬性,供水服務是具有公益性的商品,商品服務本應由企業自主按市場經濟原則提供,而我國現行的特許經營模式與商品原則存在矛盾,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水價。
王強介紹,我國目前大部分地區的供水設施需要進行投資興建或升級換代,而特許經營的閉合合同對快速城市化的模糊邊界矛盾。政府通過競爭性招標,單方確定與企業的價格與合同關系,公眾幾乎一無所知,導致后續陷入討價和索賠的漩渦。同時王強表示,目前的服務標準固定化,沒有提高的激勵措施,更沒有經營效率的激勵,導致成本監管陷入盲區,我國供水經營很可能會陷入特許經營的泥潭!
借鑒西方行業經驗 透析我國供水服務業現狀
王強介紹,與我國實行的特許經營不同,英國水務行業于1989年進行了私有化改革,從本質上實現了政企分開,政府直接授權專營。水務行業政府管理方式從根本上得到轉變,政府職責由直接投資經營向戰略、政策、調節轉化。
在英國,水務行業獨立監管與政治脫鉤,變得更加專業化;價格由規定制定,規則全民議定;公眾治理,公眾參與;現今的英國水務行業,政府只保留最核心的公共職能,以成本公開為核心,實行有效地經濟監管。堅持全成本水價機制,并設計了有效的激勵機制,切斷了公營事業拖累公共預算的紐帶,政府管戰略,企業管規劃和實施,監管機構審定發展歸回與實施計劃的發展模式。
在我國,以上海水務為例,王強介紹,上海水務經過1999年供水行業裂變充足、2000年成立市水務局、水務資產經營公司、2002年供水行業主副剝離、2002年法國威立雅水務進入及政企分開改革、供水企業歸入城投等重要改革歷程,
由于投資于價格調整機制未能建立,價格僅能彌補運行成本,造成供水企業債務負擔急劇上升,還本付息壓力不斷增加,企業虧損嚴重,2009年總虧近3億,2012年預算虧損徒增。
打開公民社會體制下的供水新思維
結合上海供水改革歷程及經驗,王強建議,我國目前的水務行業,應改變傳統的政府主管,企業特許經營的供水思維,并逐漸向政府調節,企業自主經營、公共參與經營模式轉變。
對于公民社會與供水新思維,政府可直接授權現有國有企業經營,制定服務要求,監督服務質量,管制服務價格,按合理全成本定價原則核定價格,定期進行成本監審,對社會信息公開。企業則接受政府專營授權,并承諾全面落實授權要求,服從政府規劃,執行經政府批準的投資經營計劃,改善服務,提高效率,控制成本,按市場化原則運作。
編輯:成楊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國水網/中國固廢網/中國大氣網“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圖表、音頻視頻等,版權均屬E20環境平臺所有,如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E20環境平臺保留責任追究的權利。
媒體合作請聯系:李女士 010-88480317